1 / 9
文档名称:

县级中医院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县级中医院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解析.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17/9/2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县级中医院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解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县级中医院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解析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建立了许多科研院所、学院学校、中医医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硕士、博士生,不可谓不重视。但中医的发展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反而是中医医疗市场在不断萎缩,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也在一点点地消失,一些基层中医院虽然成立起来了,但发展至今要么严重西化,要么就是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中医将向何处去?县级中医院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有志于中医事业振兴的人们深深的思虑,作为一名长期在县级中医院工作的中医工作者,就当前制约县级中医院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揣冒昧,浅识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制约县级中医院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底子簿
我国在20世纪中期,只有极少数县成立了县级中医院或是在县医院设立中医科,多数中医都是走方郎中或是坐堂医,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自衡阳中医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的日益重视,中医工作人员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已基本普及,但仍有个别边远县至今仍未成立中医院。我省3000多万人口、87个县,有56个县有中医院。这些中医院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

,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譬如国家对一个省的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还不及国家对一个省级西医院的投入,而仅有的这点经费省级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又占去大半,剩下的那点经费只能是一万两万地撒“胡椒面”。然而就是这样的“毛毛雨”有的县级中医院至今都未曾惠及。
虽然各省都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但地市县无相关机构,上下无法对口,被动应付,有的地县卫生局虽设有分管领导,但大多是分而不管。有的地方则完全按当地的领导意图办事,党的中医政策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在医疗事故的处理上无中医方面的政策法规,有相当一部分县级中医院连参与医保的资格都没有。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条例》规定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等等这些好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照征,各样摊派费照纳。

没有资金投入,就无法购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作支撑,专科专病建设亦就一句空话。国家不投入,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单条腿走路”,稍有不慎便会跌倒,怎能参加竞跑?

,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整体素质较差
大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县级中医院,面临着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贫乏的突出问题,这也是制约县级中医院最核心,最致命的瓶颈。由于地方一些政策的限制,从乡镇调一名“得用”的中医专业人才非常困难,而县医院年资高的中医师根本就不愿到贫穷的中医院。以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为例,该院成立于1985年,是以原城关联合诊所为基础成立的,当时有职工11人,全部无学历和职称,通过20余年的努力,现有职工
94人、病床60张,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5人、医师34人、主管药师4人、药师6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2人。但毕业生分不来,岗位又缺人,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