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10/6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
一、引言

2008年1月26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标志着该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交通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若能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于广西及中国华南西南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根据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和现存的发展经验,某一区域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运用增长极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北部湾经济区成为重要增长极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增长极概念。之后,布代维尔、缪尔达尔、赫希曼等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存在着3种经济空间:计划经济空间、引力场经济空间及均质积聚经济空间。无论是哪一种经济空间,在佩鲁的分析中强调的都是经济联系,和地理空间无关,最初的增长极理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区域推进型产业或企业。
布代维尔等人在佩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布代维尔认为存在着3种空间:均质空间、极化空间及规划空间。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进一步发展了增长极理论,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认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扩散效应),也有不利的一面(极化效应)。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对区域增长极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形成不平等。短期内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通过计划极化效应表现出来,而从长期看增长极会产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产生“涓流效应”,当涓流效应超过极化效应时,地区经济的差距将会缩小。
增长极概念在区域研究中的演变已完全脱离了佩鲁最初的分析基础。一般而言,区域科学研究者们都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体。一些学者认为:
“增长极是围绕主导产业而发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紧密联系的,在地理上又是聚集在一起的产业群”。因此,主导产业选择问题是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对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研究分析。
(二)北部湾经济区成为新增长极的现实依据
查阅国内期刊网数据库的文献,对增长极形成条件的已有论述中,并没有形成标准的衡量指标。本文将从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北部湾经济区是否具备形成经济新增长极的条件进行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行政区域组成,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海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50多万,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东临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又沿边,是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是最便捷的西南出口大通道。在中国—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