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学脉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脉心得.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8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脉心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脉心得
标签: 杂谈
我在本论坛发《我的脉诊趣事》贴后,承蒙管理员、各版主和众网友的关爱,陆续有网友联系,询问如何学好脉学,以及应读哪些书,在此,将本人为什么谈脉及学脉体会,回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我早年先后读过82年版北京中医学校教材《实用中医学》、《医学衷中参西录》、《频胡脉诀》、《黄帝内经素问》、《针灸大成》、《景岳全书》、《脉诊》(刘冠军著)等很多医学方面书籍,其中《频胡脉诀》曾经下功夫背诵,下的功夫应该是不少,可是,临证治病仍然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后来,看到有许多中医名家,都谈到学中医要从经典学起,于是,便放下这些书,从《伤寒杂病论》下手,就是反复读各大名家《伤寒杂病论》注释本。有了初步体会后,后来就读原本,反复读,读反复。终于,基本弄懂了六经辩证的原理。有人说仲祖以六经统百病,我体会到这确实是真理。六经是个大系统,六经辨证已经包括了五脏六腑辩证、气血营卫辩证,更包括了人体的一切四肢百骸。就是说人体内外的五脏六腑、气血筋骨皮肉,四肢百骸,都可用六经这个大系统来辩证,来分类。六经再分为六个分系统,六个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再用阴阳、五行来表示和说明。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基本明白了如何治病。也就是说,遇到临床病人,自然是先分辨病在何经,是经病,还是脏腑病,还是所合病;是一经病还是两经、多经病。等到这时候,阴阳就用上了,阴阳的概念更大,也可以更小;也就是大处有阴阳,小处也有阴阳。如果涉及两经病、三经病就又涉及到了五行,“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是举例。弄清六经辩证,我大概用了六、七年的功夫。那么如何分辨病在何经、何脏腑,那就要根据病人的证和脉进行辩证,每经病的证和脉,是不一样的,所以,仲祖《伤寒杂病论》,每篇都是“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这里仲祖为什么不说舌呢?可以理解为望(气色、形态)、闻(音声)、问(病人自觉不舒)、切(脉),舌诊可以统一到“望”的范畴。《伤寒杂病论》中,讲四诊的内容,脉诊篇幅最多,可见仲祖最重脉诊。察色、舌诊、听音声较少。那么,仲祖为什么独重脉诊呢?我觉得脉是最真实、最能反映病的根本原因。所谓“四诊和参”,就是其他“三诊”提供的信息,要与“脉诊”获得的信息互相参照,但是,脉诊最能真实反映疾病原因。常常见到,病人某些方面“虚”,某些方面“实”,在“证”的层面上,反映不明显,不容易觉察,但是,脉诊却提示的很明确。还有很多,在“证”的层面,有很多共象,但是,脉象提示的病因却迥然相反,或相去甚远。所以,仅仅根据“望、闻、问”三诊,忽略“脉”诊,处方治病,虽然也有成功时,但是终不能全胜。(当下,之所以有很多西医治不了,中医也不能治的疾病,基本原因就是医生没有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医生对这些病的诊断,仅仅停留在证的层面,更有甚者,竟依据西医诊断立法治病,更属荒谬)。当下某些人,不顾经典“脉证并治”的要求,反而依据后人仅从证论治的观点,希图说明轻脉重证的合理性,也是很不客观的。例“脉阴阳俱紧,反汗出”一条,汗出是很多情况都有的,不凭脉诊,就不知道是“亡阳”,因为病在太阳、阳明、少阳,都有汗出;而且,太阳病,汗出情况正多,有时很难分辨;阳亡于外,恶寒也没有,一搭手“阴阳俱紧”,才知道是少阴亡阳。再例,“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病
如伤寒一样发热恶寒无汗,脉应当浮紧而不浮紧反而浮弱,不脉诊如何知道是气血不足。前些日子见有网友在论坛发帖求助,说病人“脉沉细数”,我断沉细为少阴病,病当为西医说所的白血病无疑,治当上清心火,下温肾阳,温清并施方可。而某些好心网友把近贤据西医血液病的治疗理论提供给该楼主,还有网友处了三阳病的方药,真是不知说什么好。我深深体会到,依据脉诊处方治病,用药最少,效果最好。《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条的内容,都告诫后人这一点。当然,学诊脉比较难,但是只有学会了诊脉,才是学会了中医。学脉诊,除了《伤寒杂病论》以外,《频胡脉诀》和现在的教材、专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只可参考。另外,参考书较好的就是王雨三的治病法规,清朝的《陆氏三世医验》。读《陆氏三世医验》,见陆氏三世医家,仅据脉处方治病,药少方简,效如桴鼓,真叫人佩服。阅读此类医案,简直就是跟老师
实****看上几遍,对自己学****脉学,确实有很大帮助。我自从学懂了六经辩证,才从心里觉得豁然开朗了。不管遇到什么病,先搭手诊脉,再问证;或趁病人进门休息,先问病再诊脉,心里就不会迷惑。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疑难病,处理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因为据其脉和证,很快就辩清了病在何经、何脏腑。或单方,或复方,再据证据脉稍作加减,就会效如桴鼓,而且方小药少,深得病人喜欢。我曾治疗过强直性脊椎炎,急性期一个月就治愈;十几年的重症,三个月治愈(这一例不仅腰背膝痛,而且胸中闷痛也很厉害)。治疗过吐血(住院几次西医都治不好,确诊是肺主管的问题)、糖尿病血糖高、(十余剂药就降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