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编号 10394 图书分类号
学号密级
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琅岐岛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
学科专业: 旅游管理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管理学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 2015年月日
论文评阅人:
论文答辩日期: 2015年6月1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2015年月日
中文摘要
关键词:旅游交通;交通一体化;旅游发展;琅岐岛
Abstract
中文文摘
琅岐岛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
1 绪论
选题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交通作为连接城市、乡村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影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城乡交通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在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等各方面的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打破城乡二元隔离局面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条件。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旅游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物质纽带,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旅游交通服务完善程度也是旅游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评价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创新之处
2 旅游交通相关概述与理论
旅游交通相关概述
旅游交通概念
对旅游交通概念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杜学、蒋桂良在《旅游交通教程》中对旅游交通方式、旅游交通工具、联合运输、旅游交通需求与供给、管理与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旅游交通定义为“一种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交通运输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张瑜在《旅游交通》中指出“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吴刚,陈兰芳,许岩石在《旅游交通发展的目标研究》(综合运输)中定义为:“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所提供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及运输服务的总称。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交叉性和共享性:交叉性是指旅游和交通的融合与交叉,共享性是指进出景区的旅游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可以相互通用、相互共享,但景区内的旅游交通一般是专为旅游服务的”。周新年,林炎在《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综合运输)中认为:“广义的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7】。”
杜学、蒋桂良将旅游交通看作是一种社会和经济活动;吴刚、陈兰芳、许岩石提出了旅游交通的概念,并据此推论出旅游交通的两个特征,并未触及旅游交通的本质属性与特点;张瑜认为旅游交通是一种交通运输服务。
本文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满足旅游者为实现旅游活动而产生的“空间移动”需要的要素的总和,其研究对象包括旅游交通企业、使用旅游交通的旅游者、旅游交通方式等。因此,旅游交通不应简单的等同于旅游和交通的交集或者并集,而应是“一种有关旅游‘空间移动’的行业,负责实现旅游者的空间转移”。
旅游交通类型
旅游交通层次与特征
旅游交通从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即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大尺度的空间位移,跨城际,跨省区,跨国界。外部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交通和铁路交通。
第二层次是中间交通,是指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它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小尺度的空间位移,其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例如,从北京通过铁路或公路到达八达岭长城,从承德通过公路到达避暑山庄。
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内的交通,基本是景点间的短距离空间位移。内部交通组成比上两个层次要复杂,视景区规模的大小、景区内地形变化的幅度,景点间的距离,以及景区内旅游活动的特色而异,风景区内部主要靠步行与特种旅游交通,例如,索道、游船、滑杆、马匹等。
旅游交通介于公用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之间,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一方面,它借助民用客机、旅游列车、游船等专用交通设施,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旅游目的地内各旅游活动场所之间,从事旅游者及其行李的专项活动。旅游交通业依托运输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