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温柔的死亡.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温柔的死亡.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0/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柔的死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温柔的死亡
摘要:国内学者从新批评角度分析其名篇《秋颂》有两大趋势,一是研究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而是聚焦于美丽景色下掩盖下的秋的险恶用心和死亡意味。本文以新批评理论为支撑,认为《秋颂》中美景下的死亡并非是面目狰狞的,而是完美的一部分。诗人毫不露声色地带领读者体验死亡前的大美,热情讴歌了成熟,死亡,与美的统一。
关键词:新批评,济慈,秋颂
作者简介:高月华(1984-),女,河南省商丘市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文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83-01
一、新批评理论回顾
新批评于20诗节20年代产生于英国,认为要从文本内部入手,反对“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提倡要从文本的语言,内容,修辞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理性的解读。“艾略特把文学作品看作客观的、有机的、独立自足的象征物,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这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因此,诗歌的生命与精华并非存在于作者所经历的人生中,其所表达的情感也并非是个人的情感,它是通过诗歌为载体来传达的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文本本身是唯一参照物,其他的关于作者或历史的资料都不足为证。“有许多文学作品并非社会历史产物,并非社会历史的反映。文学作品不是社会历史的镜子,文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2]。
二、新批评下济慈《秋颂》的新阐释
全诗共有三个诗节,秋景,秋收和秋声,由静到动,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错落感。表面上,秋的圆熟与丰收跃然纸上,实际上在不经意中,秋展现了死亡与美丽的统一。死不再是面目狰狞,而是一种温柔的消退。
(一)秋景――伊甸园中的死亡意象
第一诗节展示了一片大好秋景。其中的意象有太阳,葡萄藤,苹果,瓜果等。所有这些都发生在“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的背景之下的。在这个语境中,让人联想到伊甸园:朦胧而不真实,一切又都在极盛之中。在这一诗节中,矛盾意味的张力随处可见。“张力就是词语内涵与外延差异和对抗形成的对立统一力量”[3]所有瓜果在秋天成熟,也在秋天被采摘。鲜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茬,盛开后必定是衰败。蜂巢已满,满则溢。诗人描述了严寒到来之前的全盛时代,也是生命的巅峰时刻。诗中“秋”是以孕育万物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成熟的太阳”让人联想到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男性。他们密谋催发万物,同时又掌控着万物的枯荣。这种内在的张力结构消融了死亡意味,缓解了主体面对死亡的心理的撕裂感。

(二)秋收――被解构的大丰收
第二节是大丰收的场面。却也让人想到丰收后的萧条景象。所有成熟的果实都将在这里结束生长,压弯的枝桠马上变得光秃秃。被收割的庄稼地和果园即将由生机勃勃变得一片荒凉。诗人在此对秋收进行了解构。谷仓,田野,打麦场,簸谷的风,田垄,拾穗人,谷袋,榨果架等这些意象显示了拟人化的秋天在收割打谷榨果汁的情形,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秋收应该是忙碌的场景,此刻的秋收人却是慵懒的。“sitting careless”(随意坐在)“soft-lifted”(轻飘)“sound asleep”(沉迷酣睡)“patient look”(耐心地看),这些词的运用使本该热火朝天的秋收变得昏沉无力,懒散娇憨, 构成一个明显的张力。
从结构上看,第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