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专题八《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概念教学片段举例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铅笔准备奖给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枝,奖给4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怎样列式?(板书:2+2+2+2=8)如果奖给5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板书:2+2+2+2+2=10)我们班46名同学学习都很认真,每位小朋友都奖励2枝,该怎么列式呢?教师一边板书2+2+2+2……,一边问:这样要写多少个“2”?能不能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板书课题)。[小精灵儿童网站]
,形成表象
(1)教学乘号。
(2)学生摆红花,写算式。
师:在投影仪上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再摆2朵。问: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可以用什么方法算?(板书:2+2+2=6)这个连加算式中加数都是2,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写作:2X3二6,读做:2乘3;也可以写作:3X2=6,读做:3乘2。(教师示范,再指名读、全班读)
(3)学生摆小圆片,写算式。
师:请小朋友自己摆一摆小圆片,再写出算式,行吗?
要求第一行摆3个小圆片,第二行也摆3个小圆片,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用加法算怎样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63X2=6或2X3=6)
师:如果再摆两行,那一共又有几个3呢?算式该怎么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123X4=12或4X3=12)
板书:4+4+4=12,4X3=12或3X4=12
5+5+5=15,5X3=15或3X5=15
,揭示本质
(1)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加法算式的加数都相同,所以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讨论下列算式哪些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为什么?
2+2+33+3+3+35+56+6+6+7
,巩固和深化新知
(1)看图列式。
********************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2)根据算式,用学具摆一摆。
2X24X32X5
(3)把前面“导人”中的三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自己写一个加法算式,然后改写成乘法算式。
(略)
评析:这节概念课遵循了概念形成的规律,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这么一条途径。概念的引入能紧紧抓住同数连加这一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辅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可谓双管齐下。一开始就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接触“相同加数”,从计算全班学生的奖品总数而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丰富的表象,为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课展开以后能及时对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结论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教师通过第一层次由学生摆出了3个2朵小红花,列出加法算式2十2+2=6再引导学生看算式回答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4个3,用小圆片摆出5个4,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并观察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第二层次,教师由三道加法算式引出新的运算——乘法,说明3个2相加的和,4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第三层次,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较,得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层次是抽象出乘法的意义。在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巩固新知设计的辨析题中既有肯定例证,也有否定例证,抓住了教学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即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最后写出求46个学生的铅笔总数的乘法算式,使学生已有的概念得到了及时扩展。整节课学生都主动地投入了整个教学过程。[
二面积单位及其进率教学片段
(1)学生观察:教师在黑板上贴的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以这条线段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分米。接着教师用剪刀剪下这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贴在黑板上。
(2)学生操作:剪出一个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样子及大小。
(1)师:谁能第一个剪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动手剪出了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后,要求他们说说是怎样剪的。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l平方厘米的样子及大小。
(2)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和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比一比,闭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