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论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doc

上传人:dt83088549 2017/10/27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
作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的一项内容,文言文在理论上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从工具性的角度看,文言文是古汉语知识的重要载体;从人文性的角度看,文言文是中国古典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且两者互相融通,蕴含丰富。然而,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又会发现,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文言文教学都面临着几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文言文因其历史性话语的特殊形式,使其与现代汉语在语境和言语表述层面存在巨大差别,对学生造成了很多阅读理解方面的障碍,教学中要有效地彻底解决此问题相对困难;二是文言文中蕴含的古典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有些甚至同时涉及文、史、哲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包含的观念与新时代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学生头脑中的观念有本质的不同,需要认真仔细地辩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在关照现代观念和语境的前提下,慎重处理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关注现实,在两者之间找到科学的方向与有效的方法。那么,高中文言文教学到底该如何实施,才能在适合现实语境的条件下实现其教学目的,则需要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和探索。
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多种尝试,笔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粗浅的看法和主张,并在此形诸文字,期望能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教学法则:懂得舍弃,精于舍弃
文言文如何教,历来颇有争议。教师也各有各的做法,有的是先疏通文义,再以现代文视之;有的是字词解析与内容讲解穿插进行,以求学生能感兴趣。最常见的教法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讲解的过程中遇到重点字词句就特别强调一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它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尤其是有些篇幅过长的文言文,内容含量丰富,若是从头讲到尾,学生很难记住,因为知识太繁杂。这种做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既关注了全面,又强调了重点,无所遗漏,实际上回过头来想想,学生可能什么也没记在脑子里。
笔者此前听过一堂课,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位教师讲的是《庄子》篇中的《王何必曰利》的一则内容,她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后,在屏幕上出示几个句子,标出加点字词,请学生回答加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接着出示几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之后再出示几个特殊句式的句子请学生回答句式;最后提出几个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入对文章的诵读,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关注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这个教师在字词句的处理上非常出色,其原因就在于很好地掌握了舍弃的技巧和分寸。
我们一直以为学生懂得太少,不详细讲解学生就不能全懂。为了求得自己心安,心中踏实,往往会选择面面俱到的做法。须知,越是这样做,学生的印象就越不深刻。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具体篇章里相关知识的含量及教学内容难易的尺度,不仅仅要知道哪些内容需要讲,更要知道哪些可以不讲,从而懂得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舍弃且精于舍弃。懂得舍弃的做法,需要教师从庞杂的知识中梳理出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或者是必须掌握的字词句,或者是新的知识,或者是难以掌握需加以强调的,或者是隐含着某种方法需要触类旁通的句子。
笔者认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精而少,学生记忆的负担就会减轻,也会乐意去记,也就能够牢牢记在心里。
二、应变方略:关照文体特点,灵活变换方法
文言文枯燥难懂,是学生的共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