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言顺应视域下沈腾小品台词的语用策略分析
摘要: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应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因素。根据维索尔伦(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顺应语境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语言顺应的视域下分析小品中灵活多变的语言现象,可以解释小品台词的语言机制和表达效果。本文运用语言顺应理论对沈腾小品台词进行了具体分析,意在揭示其独特的语用策略及其表达效果。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沈腾小品台词语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03-02
一、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用综观论,是观察和理解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的一种新角度。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1]即在交流中,人们受到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影响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语言作出各种最恰当的选择。
维索尔伦(Verschueren)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可选择的语言形式和策略中作出选择,满足交际目的,而语言的选择应顺应环境。这里的“环境”是指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
小品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种说与演的艺术。一个小品的成功与否,与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语境因素生成演出效果有很大关系。作为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人物情感的物质载体――台词,更要由小品的表演者充分利用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调控和创造出表达效果。
二、交际语境与沈腾小品台词的顺应策略
维索尔伦(Verschueren)认为,交际语境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是指影响语言交际的各种社会因素。[1]选择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影响语言方式和交际内容的选择。小品往往需要传达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意义,因而小品的舞台设计几乎具备社交世界的一切社会因素,与现实社交世界不同的是,小品需要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突出人物性格、表达小品的中心内涵以及传递幽默,这就要求小品设计时对语言的揣摩修炼。
(一)顺应社交世界的语用策略
1. 顺应社会价值取向
社会价值观是指受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形成一个体现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决定了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该社会环境下交际内容的选择,顺应社会价值取向的语言往往深入人心,违逆社会价值取向的语言往往受到人们谴责。因此,小品的台词设计会有意识地顺应社会价值取向,它往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沈腾的小品里,关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讨论比比皆是,而“讨论结果”则是通过台词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如2014年春晚作品《扶不扶》这部作品中,沈腾对摔倒而误会自己的老太太说:“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 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今社会好心人搀扶摔倒老人却遭到无良老人敲诈的社会问题,类似问题的频繁出现,人与人之间已出现了信任危机,但受中国几千年的道德积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追求善良与诚信依旧是中国人的共同价值取向。沈腾的这句台词,直击社会问题,顺应社会价值取向,呼吁人们重拾爱心与诚信,反映了受众的共同愿望。
2. 顺应传媒文化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