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生态旅游理论基础
前言
“人类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十大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人类对过去发展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过去的行为,去寻找原因,寻找答案,这就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去指导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对过去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反思后,人们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生态伦理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
一、生态伦理学与生态旅游
产生背景:生态环境问题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较旁人目光敏锐的思想家对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的思想提出质疑,认为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展到其他生命的探索。
生态伦理学内涵: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人对于大自然应具有的优良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学科。概况起来说,它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它的实践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可靠的道德基础。
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大系统。自然界,包括各种生物系统和生物栖息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2. 大自然具有价值。一类是外在价值,如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和其它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自然界对人类提供的具有科学研究功能的科学价值,具有陶冶情操、身心愉悦作用的娱乐价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医疗价值,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价值等等;另一类是内在价值,是自然界及其存在物本身所固有的价值,是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里,自然界按一定的自然规律自我维持和不断地再生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大自然的价值是它的外在价
4. 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负有责任。
自然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有资格、有权利得到人类的尊重,而且人是有思维的,能够认识到自然万物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人类应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如控制人口增长,缓和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争夺自然资源的矛盾,恢复生态平衡;节省自然资源,采用高科技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倡导和支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是一组道德戒律,是根据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制定的用以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组规则,规定了人的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生态伦理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尊重生命包括:不应该无故造成有感觉动物不必要的痛苦;不应该以虚假的借口猎杀野生动物;不应该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应该仅仅依据人的意愿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标准。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包括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最基本的,没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不会有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生态伦理学的对生态旅游指导作用:
1.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强调自然主题和保护要求,应结合自然:不能在景区大搞人工建设,更不能集中修建宾馆、饭店、商店、银行等形成旅游集镇,避免生态旅游景区城市化、园林化的倾向,提倡“生态旅游区内旅游、生态旅游外住宿”的原则。必需的人工设施要和自然景观保持协调统一,因景就势,因地制宜,建筑宜小体量、隐藏、分散布局,开发出人和自然协调的产品;并提倡采用“生态建筑”,使用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损害的石头、砖瓦、沙子等建材,少用竹木,不用化学油漆、涂料等。少用或不用煤、油等污染性能源,多用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最大程度降低污染。
2. 明确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目标
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不能纯粹服从于经济目的,而必须合乎生态要求,必须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权利不被剥夺。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就体现了生态伦理的要求,因此必须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主体目标,经济目标只能作为从属目标。因此,某个生态旅游景区或项目的开发是否利于生态保护,是否有美学和自然观光价值是决策的主要条件。只有当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都确实有利时,才能开发建设,切不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学的要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