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朱熹的茶诗述评.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朱熹的茶诗述评.doc

上传人:buhouhui915 2017/11/24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朱熹的茶诗述评.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评论
朱熹的茶诗述评
罗爱华林翠玲
摘要:朱熹现存茶诗十二首,可分为种茶诗、采茶诗、饮茶诗、遗迹诗、涉茶诗,这些茶诗体现了诗人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情愫,隐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键词:朱熹;茶诗;茶文化;天人合一
罗爱华,女,硕士,武汉商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与茶文化;林翠玲,女,武夷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茶文化。
朱熹是宋代具有极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宗师,他的诗歌亦是宋代理学家中成就最高的。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常常能够找寻到他对道的领悟与诠释。朱熹在其隐居半个世纪的的武夷山中,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学遗存,其中的茶诗,蕴含着他对“道”的独到理解。
为了突破唐人华丽大气的诗作风格,在诗坛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宋人开始追求平和、自然、淡雅的风格。朱熹的诗作,同样具有宋诗的典型风格。他的诗歌创作,力求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其诗中的闲适意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学观念。
朱熹的茶诗,表现出他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朱子文集》中仅存的少数茶诗,多为意境深远言简意赅的佳作,呈现了朱熹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咏茶等日常的茶事生活。在这些茶诗中,朱熹几乎不曾抒发情感,而是自然流露出悠闲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融天地万物之中的豁达心境,表现无欲无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一、种茶诗
朱熹从小就接触茶,一生生活在茶乡,深知茶的益处。他提倡广种茶树,撰写《劝农文》且身体力行躬耕茶事,把种茶采茶当作讲学著书之余的修身养性之举。
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武夷精舍,蛰居于此著书立说,招徒讲学,为儒家道统继往开来。在武夷精舍四周有茶圃三处,朱熹在其中植茶百余株,世人称之“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为武夷名茶之一。朱熹曾为此茶写过一首茶诗《春谷》(《次秀野闲居十五咏》之一),又名《咏茶诗》或《咏武夷茶》,诗曰: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根手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赏似欲留人醉,锦障何妨为客开。
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1](P327)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蛰居武夷山中的生活乐趣。朱熹隐居山中,过着种茶采茶、以茶待客、品茗吟咏的闲居生活,在饮罢手栽自制的名茶后,一洗尘心,悠然地与自然相处。朱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和谐的产物,“一草一木,皆天地和平之气”,[2](P60)茶自然也不例外。诗中不见追名逐利之思,但见与自然悠然共处的思绪,不存人欲,只存天理。
二、采茶诗
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建阳云谷构建“竹林精舍”即“晦庵”,精舍筑有草堂三间,堂后结草为庐,在云谷北岭“茶坂”处,“躬耕园亩,聊补食用,种植茶圃,耕且食之”,颇得耕读之乐,正如《云谷二十六咏》之一《茶坂》所述:
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1](P441)
“茶坂”,便是朱熹在云谷自植的茶圃;“籯”,是装茶用的竹篮子;“跏趺”,原指参禅,本为佛家用语,如同佛徒打盘一样,双足交叠而坐,这里是指饮茶后不思睡,盘腿坐于床上。这首诗寥寥二十字,低迥浅出、曲径通幽,不仅写出了诗人采茶制茶的艰辛,也写出了品茶后的美妙;朱熹夜读时,啜饮手栽名茶睡意全消,不惧月夜的寒冷,茶叶的破睡之功与解乏之效,跃然纸上。这首清丽高雅的茶诗,同样表达了朱熹居隐山中、天人合一的追求。
三、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