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
晏殊
《蝶恋花》: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被改名为《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词牌来历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晏殊绝大多数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有《珠玉词》。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
晏殊,这位从江西走出的神童,七岁能属文,十四岁得到皇帝的赞赏,赐同进士出身。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但晏殊是个例外,这位“富贵宰相”一生极少经历坎坷。一路顺畅的晏殊,呕也呕不出历经艰辛的哀伤,只在花落红稀时,流露伤春的闲愁;在斜阳残照时,感慨人生淡淡的忧愁;在绿杨、芳草、长亭边,诉说离别与相思之苦。愁是充满富贵气象的愁,他不可能发出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也没有经历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泣血断肠,晏殊在太平日子、较顺利的仕途中轻唱着“多情不似无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这样婉约的幽怨。暮春时节,他唱出“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诉说春光易逝、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
良辰苦短的感慨。晏殊的生活太优裕、太奢华,他只能倚着春光强说愁,儿女情长地吟着婉约的歌。酒,在英雄肚中化为了万丈豪情,在李白笔下化为“斗酒诗百篇”,在范仲淹笔下“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在这位神童的腹中,酒却化为了一种富人多愁善感的闲愁。
他的词“赡丽”之中却有着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浮,故为当时所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还孕育者深厚的悲戚之感。这在中国文人中,与感慨“文章憎命达”的落魄正形成对照。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
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涵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