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块链技术的监管困境
摘要: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革命浪潮的核心科技,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动性、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五个特征,最先应用于金融领域。文章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并就监管者需面对的监管困境进行了阐述,通过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对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区块链商业银行金融监管
中?D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26-02
“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传统信任机制的改变,并通过“蝴蝶效应”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监管、法律规范、商业运作模式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块链”技术的颠覆和变革。在中国,区块链技术也在迅速发展,2016年10月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是我国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在白皮书中将金融业确定为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
一、区块链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什么叫“区块链”
“区块链”一词最早是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作为比特币提出的核心支撑技术,主要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而产生的数据块,而且各个数据块中又包含了前十分钟内比特币交易的所有信息,并以此验证信息有效性和真伪性后生成下一个区块。
“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种用于记录及更新交易信息的数据库。传统的银行数据库是在客户账户所在的银行系统中分散记载且账户信息是互相封闭隔离的,而“区块链”则关注于去中心化网络,摒弃第三方中心的管理模式,采用分布式核算。
(二)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不再存在,开始使用分布式核算与存储,各节点的权利与义务均等,系统中所有的具备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同步维护系统中所有数据块。
。系统高度透明,仅对交易方的私人信息进行加密,而区块链的其他数据则保持公开,任何人均可以通过公开接口查询数据并且开发相关应用。
。区块链系统中的所有节点均可以在“去信任”环境下自动安全地进行数据交换,其通过拟定的规范或协议来避免人工干预。
。验证并进入区块链后的信息将永久保存,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是无法修改的,除非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被同时控制,而这在理论上难以实现。
。节点间的数据交换以“去信任”环境为基础,由区块链自主判断经济活动有效性,故交易双方无需公开身份,可在系统内每个参与节点保持匿名。
二、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
相比金融技术初创公司,商业银行在研发区块链方面具备监管成本低及消费者信任两方面优势,金融牌照的先天持有及长期积累的客户信誉使得商业银行的区块链应用上较技术公司更具竞争力。这种技术不仅可在银行与银行之间可以使用,还可在银行内部使用,以R3CEV为例,目前已经有30多家大型跨国银行集团加入该联盟,并致力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开发与应用,以及行业标准和相关协议的制定。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参与区块链技术的投资研发,包括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如花旗银行的区块链创新实验室,在开发三条区块链的基础上,命名为“花旗币”的数字货币已经开始测试运行。第二种方式是与投资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如高盛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