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泉州窑青花瓷.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泉州窑青花瓷.doc

上传人:dt83088549 2017/12/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泉州窑青花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泉州窑青花瓷
泉州民窑青花包括德化、安溪、永春等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尤以德化窑最具特色。从田野考古资料分析,泉州民窑青花瓷始烧于明代,其生产技术的传播有一个自安溪向永春、德化传播的走势,并凭借泉州及周边港口的自然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其中德化采用独有的传统工艺和陶瓷原料烧造的独具特色的德化民窑青花瓷享誉世界。

田野考古获取的资料

泉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已有大量印纹陶出现,晋江溪口山也曾发现南朝窑址。唐代,随着海外贸易航线的开通,泉州陶瓷业骤然兴起。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港的兴盛,海上丝绸(瓷)之路开始形成,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泉州陶瓷业一片繁荣,泉州窑青瓷、青白瓷、酱釉瓷、黑釉瓷大量外销,并承接海外的订货,专门生产外销瓷器。
明清时期,随着青花釉下彩绘技术的传入,泉州民窑青花异军突起,产品品质优良,成为海上丝绸(瓷)之路的畅销商品,大量销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

1 安溪青花瓷
安溪居泉州西北部,距泉州58公里,在晋江西溪上游,顺溪水而下可直抵泉州港;西南通九龙江支流,汇入漳州港,水、陆交通便捷,是古代闽南陶瓷贸易商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安溪古陶瓷生产窑址达160多处,其中五代、宋、元时期窑址36处,明清时期126处,瓷种有青瓷、青白瓷、哥釉瓷、青花瓷等,产品种类繁多。
明代早期是安溪青花瓷的创烧时期,安溪魁斗镇的草北窑和尾溪深埯仔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两窑由宋元时期的青瓷发展到明代早期的釉下彩绘青花,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发现,装饰有釉下彩青花排点纹、卷草纹、单字纹(一、十、米、福、禄、寿、元、玉等字)、火焰纹等器物保留有宋元风格,即器物敞口、浅腹、矮圈足、足底露胎、足心乳凸,最显著的特征是圈足刀法向内倾斜呈“倒梯形”。到明代中晚期,安溪青花瓷已进入兴盛阶段,青花纹饰除新出现的蕉叶纹、荷叶纹、菊瓣纹及单字款外,又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山水人物、花鸟、符咒及诗词文字等,而器形也有了新变化。嘉靖五年(1526年)纪年墓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中就有安溪青花瓷。
明清时期安溪生产青花的窑址主要分布城厢、魁斗、蓬莱、尚卿、金谷、长坑、蓝田、龙门、大坪、龙涓等11
个乡镇的40个行政村。明代窑址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地区,以魁斗村的草北窑、尾溪村的深埯仔窑和翰苑村的上山窑为代表。明代中期主要分布在与漳州华安县交界的龙涓地区,以珠塔村的内窑和庄灶村的庄灶窑为代表。明代晚期主要分布在边远的长坑地区,以月眉村的月眉窑为代表。清代是安溪青花瓷的全盛时期,发现的窑址遍及全县,早期主要以翰苑村的双溪窑、灶坪村的下尾水窑、银坑村的葫芦仑窑、科洋村的琵琶仑窑、科名村的富仔尾窑等为代表,中期以科洋村的琵琶仑窑、科名村的宫仔尾窑、翰苑村的双溪窑、云集村的云集窑、扶地村的扶地窑为代表,晚期以翰苑村的双溪窑、银坑村的葫芦仑窑为代表。

安溪青花瓷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碟、瓶、炉、灯盏、壶、罐、匙等,胎白或灰白或灰色,釉色白中微泛青或青白。青花装饰丰富,装饰图案主要有松、竹、梅、牵牛花、菊花、草叶、卷草、狮、鹿、缠枝牡丹、双喜缠枝花、蝙蝠、石榴、“福”“禄”“寿”,以及单句和整段诗词等。青花堂号、商号款有“协盛”“阮玉”“尚玉”‘泉玉”“瑞玉”“合源”等。
安溪青花瓷自明初开始烧造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