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VR“挑战”新闻
【摘要】VR新闻是VR技术在新闻业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相关的业务在国内外已广泛出现。VR新闻具有“带给用户沉浸式的场景感”和“改善用户的感官体验”两大传播优势,但是,它与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新闻业务也存在很多不兼容的地方。所以VR新闻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找出问题并解决,才能更好地使用新技术推动新闻业的发展。
【关键词】VR新闻;技术;冲击;新闻业
一直以来,新闻业快速发展的阶段都离不开传播技术的有力支撑。在遭遇新媒体强烈冲击的背景下,VR技术似乎为普遍衰落的大众传媒业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是各大媒介组织纷纷试水,VR新闻一下子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讨论的热点。学界对于VR新闻的研究也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国内有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谈到了VR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认为其具备重构人类新闻生产未来的潜力;也有学者结合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批判VR技术使人陷入“虚幻真实”以及隐藏于其中的复杂媒介权力关系;喻国明将VR技术作为新媒介样态考察,并预测其能通过定义新的市场规则从而颠覆现有的媒介格局;也有学者以案例的方式探讨了
VR新闻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新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既开拓了种种可能性,也有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无疾而终,过于盲目地崇拜技术也有可能会给新闻业本身带来伤害。因此,VR技术与新闻业之间存在的种种不兼容现象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使用新技术推动新闻业的发展。
一、VR技术及VR新闻实践现状
Virtual Reality(VR),在国外引用较多的是Shenchang Eric Chen的定义,“传统上,虚拟现实系统使用3D计算机制图法构建模型,渲染实时的虚拟环境”。[1]一般而言,许多学者认为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一个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的三度空间虚拟世界,用户借助特殊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具体说来,用户借助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浸入其中并与其进行实时互动,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第一代入感”。[2]VR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传媒、社交、娱乐、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国内外新闻业对其的观照产生了诸多VR新闻产品,笔者梳理了国内外主要新闻媒体的经典VR报道。
2013年美国传媒巨头甘内特(t)集团推出首个解释性新闻项目《收获的变化》(
Harvest of Change),这是业界VR新闻的首次尝试,它也为VR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提供了典范;201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推出“ABC News VR”的服务,《叙利亚之旅》(Inside Syria)是其首个关于探访叙利亚濒危文物秘密场所的VR报道,观众可随记者共同“走进”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参观叙利亚战区的濒危古迹,感受真实的叙利亚当地情况;同年11月,《纽约时报》推出手机APP应用――NYT VR,其作品《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报道了儿童难民的艰难生活,该作品的成功也为《纽约时报》在VR新闻领域的发展建立了巨大的优势;美联社于2016年2月宣布与硬件厂商AMD合作,利用AMD Radeon图形技术来创建虚拟环境,将生活环境周围的新闻和纪录片的内容重新构建;英国《卫报》和BBC随后也推出了一些体验短片,其中《卫报》的《6×9:单独监禁的虚拟体验》给用户带来了独特的感受。其中,美国广播公司(ABC)、《纽约时报》和美联社的成功实践最为引人关注,但综观西方国家在VR新闻领域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些VR新闻主要集中于新闻纪录片等领域,仍有较强的局限性,VR新闻的报道模式有待继续开拓创新。
同?r,国内媒体也在积极探求VR新闻的报道模式。2015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首次制作了“9?3”阅兵VR全景视频,全程记录阅兵盛况;同年,财新网推出了
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该纪录片关注了贵州山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之后,财新网也将VR技术用于日常新闻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如2015年12月20日深圳发生的山体垮塌事故,财新网从多角度发布了“深圳山体垮塌事故VR新闻系列报道”;2016年1月24日,央视网首次对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进行全景直播;同年3月,也有多家媒体携带VR设备播报“两会”新闻;2016年6月7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客户端推出了全国首个VR新闻频道,发布了“VR川美毕业生作品展”“上游VR带你逛重庆地标”“上游VR全程直击2016重庆高考现场”等作品;网易新闻联合清华大学、AMD发起成立“VR Derma Lab”;搜狐视频在2016年8月底宣布启动VR合作平台;同时,VR新闻实验室在北京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包括《广州日报》《郑州晚报》《重庆晚报》等12家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