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
(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着共同的“巴罗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三、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