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学解释学
李咏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名诗学解释学
作者:李咏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1月
:7-208-04604-2/ I052
:.00
前言诗学解释学的开放性理论空间/ ]
前言
诗学解释学的开放性理论空间
“诗学”( ) 面对的是创作者极具个性的思想表达和
poetics
极具形象创生力与想象力的“话语世界”( 唱
the world of dis
),它需要串联散乱的互不相容的文本经验,既要揭示文
course
学间共有的深层的艺术生成特质,又要保护文学的个性与独创
性特权。因而,诗学解释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话语构建最大
限度地揭示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深度和思想深度”。诗学
解释永远需要一种创新的当代姿态,无论诗学解释的历史传统
多么悠久光荣,同时,它也要求今日诗学与民族的古典诗学解释
范式和非民族的外来诗学解释模式保持一种历史的“话语链
接”,从而使诗学问题自身既能在诗学话语的历史时空中找到
渊源又能在创造性表述中显示出一种现代性力量。
诗学解释是一种学理性阐释,也是一种思想性阐释,因为时
代、民族、文化和创作主体的差异,诗学解释本身形成了各种各
样的“创生形态”。诗学解释是通过话语表达揭示文学真理的
理性思维活动,它可能富有思想洞察力,从而对经典性论述形成
一种颠覆,也可能富有思想综合力,使被人遗忘的思想重新恢复
其思想活力。在诗学解释中,无论你采用什么形式,思想的创建
永远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思想”,也唯有思想的力量,才能使
诗学解释的声音受到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尊重。
2 /诗学解释学]
诗学解释的形式不外乎思想独白和逻辑演绎两种,“思想
独白”作为一种自由的思想形式,决定解释者只愿意敞开思想
的闸门而不在意逻辑证明的系统性,它乐于让“思想”喷涌而出
并显示其力量。当然,它有时像清泉,抒情而甜蜜,有时像巨瀑,
气势宏大有力。它依托思想的原初表达形式,冲动而且简洁敏
锐,它不喜欢繁琐而具体的论证。“思想”以思想本身的晦涩、
神秘、唐突、简洁的面目出现,这是一种极具思想原创性的表达
方式,在古典诗学中受到特别的推重。现代诗学解释由于受到
科学思维的挑战,不再满足于思想的这种本原形式,它试图通过
“逻辑演绎”来表达某种原创性思想,使思想自身的生成可以找
到一种历史精神渊源,解释者力图使思想本身在逻辑演绎方面
具有一种诠释的自足性。这样,独白乃至独断的方式受制于理
性与逻辑的思维,科学思维本身使诗学解释的思想原创淹没在
材料与论证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科学的“诗学解释学”( 唱
the hermeneutics of poet
)在今日诗学中倔强地要求一种逻辑演绎的科学形式,思想
ics
的原创性和不确立性,或思想的直观性与神秘性明显地受到排
斥。这种科学的诗学解释学“传统”在学院教育中受到特别的
尊重,而且学术权力自身通过一种职业化方式给予它一种毫无
保留的维护和支持。一个受制于学院权力制度的人更愿意采纳
科学的诗学解释学的方式,以此有理有据地晦涩而又固执地表
达着诗学真理,甚至可以说真理的表达被一种冷酷的理性而不
是诗意的激情所主导。观念的更新或新的修饰性理论命题乃至
抽象的诗学范畴成为科学的诗学解释学解说的中心对象,非逻
辑的思想原创如果不能纳入到逻辑演绎体系之中就不会受到真
正的重视。这种科学的诗学解释学使诗学本身在科学主导的学
院思想体系中获得了胜利,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解释法则制约乃
前言诗学解释学的开放性理论空间/ 3 ]
至训练着未来的诗学思想家。
非逻辑的“思想原创”也确实易于找到一种致命的思想缺
陷,因为从它的文本自身的构成中往往找不到思想的历史联系,
思想者仿佛不在意“他者”( )而进行原创性的思考,同时也
other
找不到思想间交流的普遍形式,或者说,这种思想本身过于诗化
乃至个性化。个性化的思想植根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理性反
思,它带有一种神秘的不确定性,如同燧石的火花可以点燃火
把,但它又常常因为其偶然性使“思想的燃烧”中断,因而,这种
不可普遍传达的思想方式更容易被神秘论者所利用。作为一种
非科学的思想陈述方式得不到诗学解释学的眷顾似乎也在情理
之中。最好的选择是:将非逻辑的思想原创和科学的诗学解释
学调和起来,既保持思想的原创力,又尊重诗学解释学的科学范
式,这种“调和”可以视作本书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我所理解的“诗学解释学”即关于文学的一种深刻的反思
性解释,应该说,在我们的自由的变动的精神构造中,诗学解释
学永远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质的宏大的思想体系,它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