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六安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74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六安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maritime_4 2017/12/14 文件大小: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六安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六安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战略部署,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安徽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六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和编制各县区、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依据。规划期限:2011-2015年(基准年为2010年)。
一、“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市和两型社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农业循环经济初具形态。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较大提高。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置,农村环境进一步得到洁化美化。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鼓励发展节水农业。华园乳业、海洋羽毛、亿牛乳业、天润乳业等企业,逐步形成了
以规模畜牧养殖为基础,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沼气发电,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农业产业循环链。
2、工业循环经济开始起步。能源循环链初具雏形,友勇米业、皖能生物质发电等企业研发成功生物质发电技术,利用农林废弃物秸秆、稻壳等生物质原料发电,加强对废灰等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也减轻了环境压力。企业循环经济较快发展,世林照明等企业成功申报为省经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资源废弃物再利用得到加强。农林废弃物、工业废渣等综合利用加强。龙华公司积极利用***杂竹和木材加工剩余物生产竹木地板;盛隆公司依托现有的实用新型专利—竹箨拖鞋生产技术,生产可降解的、替代塑料的竹箨系列拖鞋和旅游帽;天禾公司利用废油脚料生产生物柴油、皋新建材及华祥公司利用工业废渣生产保温建材。
4、循环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企业和项目,实现物流、能流、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舒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园区内舒城昌龙水泥有限公司利用合肥、六安等周边城市热电厂的粉煤灰作原材料生产水泥,在全省同行业中最早实现清洁生产;安徽三立饲料有限公司利用油脂下脚料进行精深加工制取植物油酸的项目已竣工投产,填补了此类技术运用在我省的空白。寿县在安丰建设企业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在迎河建成分户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承包、典型引路等,通过循环示范效应加快推广步伐,扩大农业循环经济范围。
二、“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1、机遇和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成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深入推进,合肥经济圈与合六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发展潜力,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产业经过“十五”、“十一五”的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冶金钢铁、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资源性工业和以汽车零部件、电力、机电与家电、轻纺服装、新材料等竞争性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平台。
2、挑战和不足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受节能减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安全、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越发凸显。国家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财税政策尚不健全,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财务不健全不规范,资金主要靠企业积累和社会借款,银行信贷困难。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我们必须增强机遇和忧患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推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足主要体现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