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经验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刺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铭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
1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1]。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2],而且影响很小,仅仅是介绍到中国的众多西方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思潮。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迅速传播起来,并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早期救国之路的探索[3]
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大国”的迷梦,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开始,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屡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同时,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开始面向世界,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从而缓慢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使中国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社会现代化,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肩负着双重历史使命,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
首先是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西方侵略者。接着,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并未能实施。其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鼓吹“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求富”相标榜,先后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企图以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腐朽封建主义制度的“体”。但是,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紧接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鼓动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推行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仅仅实行百日,就惨遭封建保守派的屠戮,夭折流产。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胜利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窃取,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又开展了旨在改造国民思想观念的
“新文化运动”,一些有志之士也先后提出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一系列主张和设想。所有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中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沉沦的命运。这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洋务运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