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学劳技论文:唤醒劳技教育的生命活力.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劳技论文:唤醒劳技教育的生命活力.doc

上传人:neryka98 2017/12/18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劳技论文:唤醒劳技教育的生命活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劳技论文
唤醒劳技教育的生命活力

【内容摘要】在浙江省小学劳技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小学《生活与劳动》将更名为《劳动与技术》,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里提到:“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动手操作是劳技课的重要环节。教学时,既不能以单纯的劳动代替劳技课教学,也不能以讲授、示范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笔者认为首要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想学、乐做,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一、魅力语言,让学生趣学乐做,包括导入语言趣味化,教学语言启示化,评价语言激励化;二、实践方式多样,让学生趣学乐做;包括情景演绎法,课外延伸法,自我探究法。
【关键词】小学劳技课程改革实践想学乐做
劳动不仅创造出财富,也使人精神充沛。为给孩子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孩子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在浙江省小学劳技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小学《生活与劳动》正式更名为《劳动与技术》,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变化,但就其性质而言变化是巨大的。在新课程的体系中,我们在实施教学中要明确:随着技术对社会的重要性的增长,至关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强调技术素养的教育。在劳技课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想学、乐做,本着对小学劳技课的热爱,下面我就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一、魅力语言,让学生趣学乐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准确地运用语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更加要求教师的在教学语言设计多花功夫、花大功夫。
(一)导入语言趣味化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导得好,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整节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展示直观法。把要学做的劳动成果先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要做的欲望。如在学习《水果拼盘》一课时,出示几张形状各异、精致漂亮的水果拼盘展示给学生。提问:“看到这些水果拼盘,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你希望自己做的水果拼盘也能得到这些赞美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果拼盘。”②创设问题情境法。根据文本内容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缝套袖》一课,可设计这样的导言: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过你穿的上衣哪里最容易脏?你能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缝套袖。当然还有谜语导入法、组织比赛等很多种方法。设计导语时,从语言的点拨、内容的选择都应考虑其趣味性特点,让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因而愿思、乐学,从而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
(二)教学语言启示化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要在学生有疑难处上帮助他们突破重点、难点,特别是实践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