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第五讲 道家、墨家、法家 PPT课件.ppt

格式:ppt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五讲 道家、墨家、法家 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马皮皮 2015/4/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五讲 道家、墨家、法家 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讲道家思想的嬗变和
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
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
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老子(李聃)是古代唯物论的开山祖,把“道”看成客观存在和不断运动的物质实体,用“有”和“无”说明宇宙本原。
《老子》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为万物之宗,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伦效法自然。
老子代表小私有者,政治主张是小国、寡民、轻税、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提倡少私寡欲,认为物质和艺术都腐蚀人心、败坏风气。
总结处世“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其思想在养生方面积极,但政治上消极,反映了对春秋战乱的抗议,对原始公社的召唤。
二、作逍遥游的庄子
庄子的社会思想
否定世俗的人我关系,追求无我的境界。
第一是忘,忘掉世俗成见,忘掉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外物,忘掉父母亲人,忘掉自我。
第二是守,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
第三是游,心灵不受任何的俗世拘束,追求绝对的豁达,绝对的自由。
愤世——厌世——出世
三、道家思想的流变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延伸,曾昌盛于汉初,代表作是《淮南子》。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玄风蔚然,士人谈的是老庄,言的是虚无,这种文化思潮被称为玄学。隋唐奉《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为经典,道家思想已转型为道教理论。
四、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道本体论”
第一,道是万物之本源。
第二,“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第三,“无为而治”的思想。
儒道两家学说的异同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追求原始质朴人生。道家不重人道重天道,其总原则是“少私寡欲”,“无为不争”,以“全生葆真”为人生旨趣,以超然物外的态度与世俗相处。它重视生命,以及对贪欲的批判和鄙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
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前者倾心于庙堂参政,后者钟情于山林隐居。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
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受其影响。《易经》本为儒家所作,却成为道教经典。
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一、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墨家学说
墨家以墨子(墨翟)为代表,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他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实行无差别的“仁爱”;主张“非攻”,反对战乱和掠夺;强调相互间的义务,主张义利并举,平均平等。
墨家的政治伦理观带有明显的利他主义色彩,无论是尚贤、尚同,还是节用、节葬,都以求得社会和谐为宗旨,具有强烈的群体观念。
墨家重视自然科学,多有发明创造,对光学、力学、几何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也独树一帜,一度是显学(孟子“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