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pdf

格式:pdf   大小:35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3/11/12 文件大小:3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调研模拟卷二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正如朱光潜所言"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以叙事为主要文类特征的小说也可以抒情。但文学情感的表现离不开客观事物,主观的情感只有借助客观的事、物,形成意象或事象,才能被感知。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意境的构思来实现抒情。小说则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直白的倾泻内心的情感,而主要是寄托于事,叙事以寄情。在广义的中国诗学中,情与事是密切相关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缘事而发,汉乐府诗同样被认为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唐代白居易“直歌宾事”的写作策略和宋人提出的“叙事以寄情”说则进一步肯定了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可能性。虽然小说家的创作缘起是多源化的,但小说的叙事特征决定了"缘事而发"是其生成的重要缘由之一。清代烟水散人在《珍珠舶序》中说“小说家搜罗闾巷异闻,一切可惊可愕可欣可怖之事,罔不曲描细叙,点缀成帙",不仅指出了小说缘事而作的特点,还表明其"事"在性质上的感人特质。古代小说的"缘事而发",既可缘于历史、社会之事,也可缘于人生、生活之事。前者如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多记述社会上的异事异闻,又如明清章回小说,多有感于世风变迁或历史兴亡。后者如晚明以后的小说,尤其是文人小说,多缘起于作者感于自己的人生遭际。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自述自身的梦幻人生经历是《石头记》《红楼梦》)的创作缘起,《绘芳录》的作者曾写道,“欲作小说以自述生平抑郁之志”,“实事实情,毫无假借”(西泠野樵《绘芳录序》),这种“自述"既缘于实情也缘于实事。强调古代小说的"缘事而作"并非要否认小说的其他创作缘由,而是意在说明作家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感于事,动于情,乃作小说。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式不能像诗词那样以"意象"为中心,而是"以事寄情"。小说的情感需要假借具体的小说事件抒发出来,不同的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叙写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故事,表现的是欢喜团圆的愿望,而《红楼梦》等人情小说叙写的则是人生与生命的盛衰之道,表现的则是乐极而悲之情。"事"不仅可以唤起作者的情感,成为文学创作的条件,也可以“由事到情”,成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以寄情”同样符合叙事学的原理。不同于诗词的自白式话语方式,小说的叙述主体被作者分化为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不同的主体处在不同的叙述层级,其情感也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的情感并非隔绝,而是统一在作者的抒情话语之下,形成抒情合调。作者将读者带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本质上即是召唤读者通过叙述者和人物的角度来观看世界,以达到“共情”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渺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小说主要靠事来实现抒情,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要文类特征。B.“缘事而发”不是小说专有的,《诗经》和汉乐府诗中也有很多体现,诗和小说都能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情感也不尽相同,但能通过作者的抒情话:..语,形成抒情合调。,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得小说也可以抒情。,正确的一项是(3分),并和诗歌作对比分析,指出小说是"以事寄情""缘事而发”。、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全面、透彻地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扎实和有力度。《红楼梦》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例,论证了"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式”这一论点。,层次分明,论据充分全面,有理有据,语言严谨,术语使用典型并易于读者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物形成的意象或事象,那么主观的情感则无法被感知,文学情感也无从表现。,被事感动,才能创作小说,所以小说的“事”才有感人的特质。,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来观看世界,就有可能和作者“共情”。"意象"为中心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由小说文体特征决定,"事"是其表达情感的手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中部的一个县城(陷汾地区翼城县)。它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历法,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我们的祖先知道气候在变,他们根据天象、物象等的变化,来判断这个节气是什么样子。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我们的祖先如何观察气候变化对农业农耕的影响?第一个是天时,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文。第二个是物候。七十二候所反映的那些物象,叫作物候,就是开花、结果、树木发芽、河水结冰等大自然现象。第三个是农业和气候变化的配合。古人的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要看太阳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思维,一个大的科学,并且和农业密切相关,并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这个大科学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材料二:节气与物候的诸多说法——惊蛰、谷雨、小满、寒露、鸿雁、寒蝉,都是诗语,都可以直接入诗,而所有的传统节日,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元旦,到上元、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都浸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法对于天地的深情与深思,浸透了汉字的诗意诗韵。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每个节令的农谚不胜枚举。在所有的农谚中,我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皆当传承,皆应发扬。(摘编自徐立京、徐冬冬《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材料三: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谁看书来立冬信,水始成冰寒日进;地始冻兮折裂开,雉入大水潜为蜃;逡巡小雪年华暮,虹藏不见知何处;天升地降两不交,闭塞成冬如禁锢;纷飞大雪转凄迷,鹞旦不鸣马肯啼;虎始交后风生壑,荔挺出时霜满溪。短日渐长冬至矣,蚯蚓结泉更不起;渐渐林间麋角解,水泉摇动温井底。(摘自明·龚廷贤《十二月七十二候歌》),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鸿雁南飞,尝蟹赏菊,秋冷而成寒露。,水泽始冰,土壤变硬,天地之气闭塞。,昼短夜长,蚯蚓缩团,气候愈发寒冷。,正确的一项是(3分),这种说法起源于《逸周书》·时训解》,代表着祖先的智慧。、物候来观察气候对农业农耕的影响,从而找到农业和气候变化的最完美结合。、传统节日的描绘,都充满了诗意诗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历法的韵味。、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三展开联想,中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有很多包含节气或物候的诗词或谚语,请你找到一句,并分析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6分)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人想到阳历九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十月份的中秋节,诗人借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暗含重视故土之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驴叫岑燮钧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程士成从来没觉得这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偏偏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簇拥着大将军,一路上赞美着还没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性情中人。到了驴圈边,那驴果然长得一表人才。大将军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军阻止了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个“长人”停住了,众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程士成生得矮小,这是他的便利处,他可以躲在“长人”后,但这一回他却失算了。“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叫起来?”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愠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叫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得青了又白,白了又红,他瞥到了大将军紧蹙的眉心,那斜刺的眉毛,仿佛是将要射出的利箭。“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程士成低着头,迟疑地说道:“那小人诚试。”他先轻声叫了一下,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期向大将军,大将军无所表示,显然是不能满足他的意思。程士成又叫了一声,比原来响亮了,但与驴的音色似乎尚有距离。大将军瞪着程士成看,程士成只得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他咳了一下,然后引吭长啸。这一声叫,端的是与众不同,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果然是十足的“驴色”。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又是一声驴叫,竟真的从那头一表人才的大驴口中传出。这不由得引得大将军哈哈大笑,所有的人都爆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谁也没有在意程士成,因为大家都看向了那头叫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