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1、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目的--使混凝土满足下列要求:
拌合物的和易性--施工条件
硬化后在规定龄期的强度--安全性(结构设计)
耐久性--环境适应性
尽可能地经济和环保--经济性
质量控制
生产前--原材料、人员、设备、配比
生产过程中--计量、…、养护
生产后--检测、验收
质量评定
统计特征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2.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目标:确定各组分材料之间的比例
水泥(或水泥+矿物外加剂)用量
单位用水量
砂率与骨料用量
化学外加剂用量
表示方法
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质量(kg/m3) --例如:水泥=(? )kg/m3 、水=(? )kg/m3 、砂=(? ) kg/m3 、石子=(?) kg/m3 。
各种组成材料的质量比,取水泥为1,其它材料除以水泥用量,就得出比例关系--例如:水泥:水:砂:石=1: (?): (?): (?)
现场施工时,可根据搅拌机实际容积,以每次实际投料量表示。
2. 配合比设计的依据与原理
设计依据
满足施工条件的拌合物的和易性
施工工艺坍落度(mm)
碾压混凝土 0
滑模摊铺混凝土 30 ~ 50
泵送混凝土 100 ~ 200
自密实混凝土> 240
2. 配合比设计的依据与原理
设计依据
满足施工条件的拌合物的和易性
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技术性能(强度、耐久性)
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材料的变异性
≥ + tσ
式中: —混凝土配制强度;
—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t —保证率系数;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与耐久性有关的设计参数
耐久性要求所依据的条件:
服役环境等级:
干燥、潮湿、温度变化范围、海洋、化学介质的种类与浓度、室内、室外等;
结构物类型:
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
满足耐久性需要控制的设计参数:
最大水灰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水泥+矿物外加剂);
骨料的种类与组成。
2. 配合比设计的依据与原理
设计原理
原理一:用鲍罗米公式确定水灰比
原理二:细骨料体积略大于粗骨料的堆积孔隙以
利于流动,确定合理砂率;
原理三:用恒定用水量法则,确定单位用水量;
原理四:1立方米混凝土的质量或体积是各组分材
料的质量或体积之和。
根据这四个原理,建立四元一次方程组,计算求出1立方米混凝土所需各组分材料的用量
3、设计步骤-计算
2)计算水灰比
fcu,0 = a• fce ( C/W –b )
fcu,0--混凝土28d抗压强度(MPa)
fce -- 水泥的实测强度(MPa)
C/W--灰水比
a 、b --与骨料种类有关的回归系数:
对于卵石: a= ; b =;
对于碎石: a= ; b =。
3、设计步骤-计算
3)选单位用水量
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
参考表5-26、5-27
流动性混凝土或大流动性混凝土
未掺减水剂
20mm/5kg
掺加减水剂
mwa=mw0(1-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