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中西审美的至高境界
[摘要]中西文化由于地域,种族和心里等因素存在诸多差异,可是让人十分惊喜的是中西方在艺术审美或艺术构思方面却有殊途同归之妙:艺术家追求最简洁的形式,以及艺术家心里怀有的独特的审美趣味――朴素美。这一点在中西方艺术审美境界上达成共识。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艺术;朴素;形式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而我们在研究旧石器时代美术时只能从这些简单的生产工具――石器上考察到一些美的意向和形迹。虽然同时存在着古器和木器,但遗存极少,直到旧石器时代后期才有一些装饰品,如钻孔的石坠、兽牙和磨孔的贝壳等。这些装饰品是出于美化生活的目的而制作的。
混沌朦胧的原始审美思维就伴随着他们的生活遗迹给今天渴望求知的人们带来了跋涉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艺术的源头――审美思维的诞生,无疑是从一些粗石陋瓦中探求《大地湾地画双人图》,新石器时代留下的粗糙的原始壁画(配图),尽管地画的内容展示的是相关祭祀等巫术礼仪活动,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一地画客观地再现了其时代人们的心理活动。不管这种心理是恐怖、悲愤、神秘、虔诚等都应该是相当成熟的心理活动
――或者称之为艺术活动。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和社会是无法分割的,艺术与社会同样是一体的。培根即定义艺术为“人和自然的相乘”;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说“一切科学之事都奠基于前科学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则必然根植于一定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中。”
无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对自然的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总之都是与大自然相乘的一种客观活动现象,亦即是一种艺术情愫。另一方面当是其蛛丝马迹,不能算是成熟的美术形式,充其量仅仅是原始艺术的源头。有时这种审美标志似乎十分勉强,又十分无奈,说白了是一种原始的朴素。
其实并不勉强也不无奈,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立于天地间,抬头问天,俯身叩地,把心里的感叹留迹于四周。法国拉斯科岩洞的壁画《红鹿头》图中描绘了几只红鹿的侧面,简练有力的线条熟练的表现出动物的形体、结构和毛皮质感,显示了原始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公鹿饰带》(配图)(亦处于拉斯科岩洞顶部,它描绘了一对正在向前行进的鹿群,鹿的形象朴素生动,形态各异,带有一种漫画似的幽默感)。《受伤的野牛》(配图)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最精彩的部分,作品描绘了一头因受伤而扑倒在地的野牛奋力挣扎的情景。它虽然伤势沉重却怒视前方,好像正在用双角拼命抵御着迎面刺来的标枪。这是西班牙精神的折射,也是民族不屈不挠与自然搏斗的朴素表达。壁画图形简练有力,着色沉着朴讷。
史前的人类文化留给今天的人们丰富的遐想和不懈的探索,中国与西方在茫茫而悠远的史前活动中会有那么多相似的艺术构思或审美思维,心照不宣的西方人与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许是同一位上天派来的艺术天使传授的,难道不是吗?同样的壁画,形象都是十分简练概括,却不是生动天真之美。且总体审美趣味都定格在“朴素”之上。这种天真朴素美的格调也正是今天人类在认识艺术源头方面采用适当的三种方法之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对于认识人类早期艺术的形式也富于启发性。
“朴素”,“朴”《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