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概况及预防处理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概况及预防处理措施.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19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概况及预防处理措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概况及预防处理措施
王涤菲(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200072)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040-01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因其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长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者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有文献报道导管感染致死率为3%[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2],‰导管留置日,感染患者中平均死亡率为12%~25%。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类型、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综述如下。
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

患者免疫功能受损、高龄、高铁负荷、大剂量促红素、贫血、低蛋白、糖尿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近期住院史、手术史、甲状旁腺疾病和尿毒症***的蓄积共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3]。加强营养、控制好基础疾病,适当的应用增加免疫功能的药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宣教、指导和督促的重要内容之一。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输入受污染的液体或微粒、护士的穿刺技术、无菌技术、导管维护技术都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
,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被破坏。如无菌操作不严,易将细菌在操作过程中带入血循环,且由于导管长期留
置,易成为细菌感染的通道。
、氨基酸、脂肪乳等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导管输入,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
、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4]。
,发生率3%~60%[5]。穿刺次数与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反复穿刺可增加感染机会,因此,提高护士的穿刺技巧和成功率势在必行。
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如测量生命体征这类看似“清洁”的操作及接触患者房间的物体,都可使医护人员的手被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6]。插管、静脉输液、更换敷料等前后须彻底清洁双手皮肤,即严格按六部洗手法洗手,操作时戴手套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洗手的次数。医护人员应保持指甲短而整齐,不涂指甲油,防止指甲残留过多细菌。

置管操作环境符合预防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有空气定期检测报告。穿刺前、中、后均应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穿刺时要采用最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微生物侵入。穿刺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选择较粗、直、弹性好、充盈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无菌手套,避免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