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 
《校园里的小动物》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蜗牛、蚂蚁、鱼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捉蜗牛、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小组间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我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蜗牛、蚂蚁、鱼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它们画下来。丰富的图片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下来的画出小动物外形的环节出乎意料的顺利,学生们都不假思索的拿起笔就画,而且特别逼真,这真是多媒体的功劳啊。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小动物,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相关视频,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
但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也成为了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特色将是我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真所谓有图有形有真相,成就了高效而趣味盎然的课堂。相信随着科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会更加丰富多彩,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无疑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养。小学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是从小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如何整合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提高其育人之效益,就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早已有之,就其形式而言,早期成果多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之类的研究。近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内容的丰富,教育者对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学习也有涉足。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着教育手段的革新,促使教育者在新技术、新形势下要深入开展新时期教与学的策略研究,作为新课程之一的教科版科学教材正式启用,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的。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它将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能否掌握信息技术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否立足、能否发展的基本的能力。现在在发达国家电脑已普及化,发展非常迅猛。“未来的文盲,是不会运用现代技术的人”,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之成为学习工具,与《科学》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用,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使科学课教学倍增活力。它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而且在发展学生科学志趣和能力,开拓学生进取精神,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培养对科学的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所以,任何一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