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第十节 腹泻(diarrhea)
掌握腹泻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熟悉腹泻的临床表现。
了解腹泻病因及发生机制。
教学目标
一、腹泻概述
1、排便的正常生理范围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
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
含水量60%-80%;
粪便成形、色呈褐黄、外附少量粘液。
也有些正常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只要性状和总量正常,仍属正常生理范围。
一、定义
排便次数增多
* 粪质稀薄、水分增加
可混有未消化食物、粘液、脓血
2个月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利
适度的腹泻是一种保护机制。
通过腹泻可将体内的致病菌与毒素及时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避免带来更严重后果。
弊
如果腹泻频繁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机体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会丧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等。
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酸碱中毒。
长期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身体的抵抗力降低等。
正常胃肠道水量变化
正常情况下,消化道的唾液腺、胃、肠、肝、胰会分泌7—10L的消化液,在消化过程中大多被吸收,排出去的大便只有100-200mL的水分。
小肠每日吸收液量: 7-8 L
进入回盲部液量: L
结肠每日吸收液量: 1 L
每日粪便含水量 L
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造成胃肠道分泌、吸收、消化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及炎症、损伤,以致分泌量增加、吸收量减少、消化不全、动力加速等,导致粪便稀薄或含渗出液,大便含水量和总重量及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渗出性腹泻
炎症、溃疡
或肿瘤浸润
病变处血管
通透性增加
血浆
大量渗出
腹泻
肠粘膜
完整性受损
见于各种肠道炎症。
分泌性腹泻
各种原因
肠粘膜上皮细胞
电解质转运机制障碍
肠粘膜分泌过多
的水和电解质
腹泻
常见于霍乱、沙门菌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