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6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补学集.pdf

格式:pdf   页数:2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文学历史类】补学集.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补学集.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弁言
记得名人别号有“老学”,是宋朝陆放翁;有“晚学”,是清朝吴让之,
我效颦,以“补学”名一种杂凑的选本,有借光的旧意,还有往昔曾学而没
有学好,所以须补课的新意。往昔曾学是泛说,变为具体,就要触及都学了
什么以及学得怎么样。我于年暑中考取北京大学,走入沙滩红楼。红楼,
文学院也,其中文史哲不分家,或分而未能划清界限。“小子何如”,就随
着其时的风气走,在课堂,听了不少乱七八糟的,在图书馆的内外,读了不
少乱七八糟的。四年之后走出红楼,旧****难改,或竟是越陷越深,还读了不
少出于高鼻蓝睛的。像是该结一下账了,我自己算了算,正好是《汉书·艺
文志》论杂家时所评,“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这太文,不如
用寒斋中女主人的,是“样样通,样样稀松”。
幸而到行年四十而不惑,迎来伟大的时代,有学不如无学(非佛门之不
须再学义),不稀松反而不如稀松。我即以这稀而松的知识和能力,应付小
事,编课本、写语法小文等,应付大事,写交代、检讨、学****体会,以至小
字报、大字报等,似乎都没有感到为难,捉襟见肘。专就这一方面说,正如
唱别姬的项羽,“学书不成”像是关系也不大,也就可以飘飘然了吧?
意中或意外,伟大的时代也会过去,山呼万岁换为写一些自己的胸腹内
之私,甚至褒哪个不入流的,贬哪个依教义应该入列传的,可以不加冠发往
什么地方了,我“情动于中”便想“形于言”的旧病复发,有时也就拿起笔,
在稿纸上涂抹。语云,既在江边站,便有望海心,这是说,在稿纸上成篇,
就愿意效所谓作家之颦,爬上版面,以便能够尘各类高明的慧目,连带的得
一些买饭不饱、买酒不醉的稿酬。但这就必致引来个无法躲避的问题,是所
尘之目乃高明的慧目,自己的不高明就难得遮掩。怎么办?述(指说别人的)
而不作也许是上策,可惜我信受《庄子》“勿言难”的大道理而不能奉行,
不作的路就成为此巷不通行。剩下的路就只有一面写、一面学,即所谓“补
学”。十几年来,我就用此急来抱佛脚的补学之法,不只写了一些专题的书,
还写了不少题材庞杂的零篇断简。赖编辑大人和读者都宽厚,这零篇断简集
到一起,竟也能印成本本,而且,据说,真就有不少高明肯赏以慧目。
肯赏以慧目是书斋中刺绣文时说的话,换为倚市门就要说有人(纵使数
目有限)肯买。有买的就有印的,就有编的。万想不到我尊敬的老友吴小如
先生也被挤上主编之位,告知所编的系列名“散文杂著”,杂著者,可有些
学术意味也;重要的是煞尾一句,决定收我一本。老友之命不敢抗;至于报
命,就又要靠徐秀珊女士。她考虑到学术意味,说这样也好,是集成,与已
问世的那几种相比,可以多一些新意。原则定,然后是共同选,排定次序;
其他技术性的工作由徐秀珊女士一个人包。书名是最后拟的,因为沾“学”
的边的多篇,都是“补学”之株结的一些小果。说果小是老实话,但希望是
奢的,是买来吃几口,不至对胃肠有害。
张中行
年月日于元大都土城外
补学集
我与读书
这是一篇不该写而终于决定写的文章。不该写,原因是,比喻说,居室
内只有几件多年伴随的破桌子、烂板凳之类,而视为奇珍,并拦住过路人,
请人家进来欣赏,这说轻些是愚陋,重些是狂妄。而又决定写,如文题所示,
是因为先与“读书”,后与《读书》,有些关系。后来居上,且说近一两年
来,不知道以何因缘,我的一些不三不四的文章,竟连续占了《读书》的宝
贵篇幅。根据时风加市风,印成铅字的名字见三次以上,就有明眼人或不明
眼人大注其意,自然,也因为文中总不免有些不三不四,或说野狐禅气,有
些认真的人就不淡然置之。于是,据说,有人发问了:“这新冒出来的一位
是怎么回事?”又据说,这问是完全善意的。何以为报?想来想去,不如索
性把不三不四的来路和情况亮一下;看了家底,也就不必再问了吧?这家底,
大部分由“读书”来,小部分由“思考”来;思考的材料、方法以及动力也
是由读书来,所以也无妨说,一切都是由读书来。这样说,没有推卸责任之
意,因为书是我读,思考是我思考,辫子具在,跑不了。语云,言者无罪,
说是这样,希望实际也是这样。以下入正文,围绕着读书和思考,依老****惯,
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由呱呱坠地说起。遗憾也罢,不遗憾也罢,我未能有幸生在书香门第,
因而就不能写王引之《经义述闻》那样的书;还不只我没闻过,就我及见的
人说,祖父一辈和父亲一辈都没闻过。家庭是京、津间一个农户,虽然不至
缺衣少食,却连四书五经也没有。到我该读蒙书的时候,三味书屋式的私塾
已经几乎绝迹,只好顺应时势,入镇立的新式学堂。读的不再是三、百、千,
而是共和国教科书。国文是重点课,开卷第一回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
狗牛羊”,比下一代的“大狗叫,小狗跳”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