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谈谈《洛丽塔》.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谈谈《洛丽塔》.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12/20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谈谈《洛丽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谈《洛丽塔》
慕舟
我很少会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和大家共享,毕竟自己还太年轻、太浅薄,对什么事请的分析都还很不到位,拿出来怕被大家耻笑。但是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这本《洛丽塔》实在是一本好书,我急切希望大家能给我有关于这本书的更好指点,因此就把这样一篇东西展示出来,好让大家痛痛快快地把我骂个狗血淋头,也让我长一下知识。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帮老师整理学校图书馆时无意间翻到的,于是就坐在图书馆的角落头里无声无息地看了一节课。当时年龄还太小,什么都看不懂,至于感受嘛,现在也不太记得了。第二次拿起这本书则是高一的事情了,于是乎就看得分外着迷,到现在为止,前前后后看了快五遍了,终于有了一些感受,不过我的这些看法可能和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思想有很大的出入,仅供参考。
从亨伯特谈起
亨伯特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个流亡美国的欧洲人,一个恋童癖患者,一个杀人犯——这是我对亨伯特的基本概述。
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谈一下作者对亨伯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构建。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叙述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事物、事件的经过这三个方面对亨伯特的形象进行了构建。
首先,亨伯特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艺术家、诗人。正如在《微暗的火》中描述谢德的那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
”。然而这样一切的叙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他对欧洲的怀念、对美国社会的向往、对自己过往渴望斩断而又难以痛下杀手的情感、对“妖女”的渴望、对洛丽塔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对周围的人无情的解构、对以美国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嘲讽和挖苦……然而这些又得益于主观性的回忆。因为《洛丽塔》这篇小说主要是以亨伯特的第一人称角度进行叙述的,然而其中又穿插了许多第三人称的表述。但无论怎样,我不得不承认我从这些叙述中,无论是第一人称的还是第三人称的,都无法找到一丝一点所谓“客观”的痕迹,充满了主观色彩和主观的看法。这或许是由于小说文体(众所周知,我们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文体学家)有关——一个白人鳏夫的回忆录。个人觉得这个回忆录的书写应该融合了纳博科夫对待回忆的一种哲学性的看法。他很有可能认为回忆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富有艺术美感和诗意的东西,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其呈现却是经过自己的思想以一种艺术家的方式进行加工和改造,以“赋予灵魂以美感”。这一点可以联系纳博科夫的其他作品而得知,例如《荣耀》中马丁对过往一些十分贫乏的经历所赋予的丰富的想象,再例如《微暗的火》中那个赞巴拉国王对自己一塌糊涂的统治、与大诗人谢德间令人难堪的友情过分美化的修饰。当然,他的《固执己见》我是没看过了,那种专业文学的东西我也不敢去过多过问,这只是本人的一种猜测而已。
接下来,亨伯特还是一个来自欧洲的流亡者,面对陌生冷漠的美国社会,他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感,为了消除这样的隔阂感,他必须得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主观上对美国的反映——或者说是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摆在这样一个外界世界中某个合适的位置,并且他还要斩断与旧欧洲藕断丝连的关系。好繁重的任务啊!当然,我们并不指望亨伯特先生能够干得好,而且事实证明,他的确做的一塌糊涂。例如亨伯特刚刚到达比尔兹利后,对待邻居们的表现:“我西门的邻居,过去可能是商人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