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高中生物实验题.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生物实验题.doc

上传人:Gebu 2023/12/2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生物实验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生物实验题 】是由【Geb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生物实验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生物实验题
篇一:高中生物实验专题练习
高中生物专题训练?生物实验
生物
1.(2012石家庄第一次质检)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温度和时间等变量都应保持相同 ,确保单一变量 ,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答案]
2.(2013年山东潍坊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哪项是以下实验共有的( )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A(使用显微镜观察 B(实验材料不需要保持活性 C(使用盐酸 D(需染色处理 [答案]
3.(2013江苏,9,2分)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 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A. 换用高倍镜时, 从侧面观察, 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 因观察材料较少, 性母细胞较小, 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 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
1
结构, 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 一个视野中, 用10×物镜看到8个细胞, 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
)
[答案]
4.(2013福建,4,6分)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 错误的是( )
5.(2013江苏无锡高三期末)(5分)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个种的鬣蜥作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1)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_____________关系。
(2)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3)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2
_____________。
(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组。 [答案] 5.(1)竞争和捕食 捕食
(2)将大鬣蜥移走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将小鬣蜥移走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3)食物充分,竞争较弱 (4)E
6.(2013年江苏南京、淮安两市模拟)(8分) “探究和验证” 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其核心都是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1) 验证胰岛素缺乏会引起糖尿病的实验:
实验材料:两组健康、大小相同的同种狗,胰岛素,试管,现配的斐林试剂及其他必需用品。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组健康、大小相同的同种狗,将A组狗的胰岛切除,B组狗不做任何处理。第二步:分别收集两组狗的尿液于试管中,滴加现配的斐林试剂并加热,观察颜色变化。第三步:每天定时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然后收集尿液,用现配的斐林试剂鉴定,观察颜色变化。实验分析:
?上述实验步骤中的一项不严谨之处是:。
?不严谨实验步骤前和纠正后,两者相应实验现象分别是: 。?本实验设置了两种对照:一种是 ,另一种是 。
(2) 探究二氯二乙胺能否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实验:
3
实验材料:肝部长有肿瘤的小鼠,二氯二乙胺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含有全部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试管,吸管等。实验步骤:
?取洁净的培养皿一个,加入适量培养液,从小鼠肝部切取肿瘤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开来,置于培养皿中培养;
?取洁净的试管5支,加入等量培养液,编号1、2、3、4、5,并在1,4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二氯二乙胺溶液,5号试管中加入S;
?从培养皿中吸取等量的培养液置于1,5号试管中,振荡后,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从静置的5支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置于血球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5号试管中应加入的S是 。经过上述实验步骤,请判断其测量数据是否准确,并解释原因: 。 ?另有同学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 [答案] 6.(1) ?第三步给A组狗喂食适量的胰岛素 ?纠正前出现砖红色沉淀,纠正后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A组狗与B组狗的空白对照 A组狗补充胰岛素的前
4
后自身对照
(2) ?细胞密度 等量生理盐水 不准确,没有从摇匀的培养液取样,容易出现数据偏大或偏小的结果
?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7.(2013江苏,28,7分)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 是天然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物种之一。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 色泽鲜红, 因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着色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培养雨生红球藻以获得虾青素, 科研人员研究了A、B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雨生红球藻和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发生的场所不同, 前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 mg/ mg/L时, 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含量的变化是 。
(3) 与B相比, 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 (4) 两种生长调节剂中, 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的是 。
(5) 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进行比较, 虾青素和其中的分子结构最相似。 (6) 在本实验基础上, 设计实验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 选用
5
A、B时首先应考虑的浓度分别为。
[答案] 7.(1) 叶绿体 (2) 增加 (3) 上升较快, 下降较快 (4) A (5) 叶黄素 (6) mg/L, mg/L
8.(2013江苏,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 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 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 实验持续2个月, 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 其主要目的是 。
(2) 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 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原因分析如下: 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 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 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 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 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 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 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速率。
(5)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填序号) 。 ?鸟 ?土壤质地 ?光照 ?水体肥力 ?稻田杂草 [答案] 8.(7分) (1) 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
6
性) (2) 浮游动物 (3) 竞争 (4) 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 ?
篇二: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及分析专题
专题二(2):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及分析专题 姓名
型时,应为若液滴向左移动则推出什么结论,若液滴向右移动则推出什么结论,而不能描述为“若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考纲要求
实验设计的含义
实验设计是指在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实验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实验名称 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实验目的 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实验对象 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及
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实验测量与记录 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
7
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注:关于“假设”“预期”“结果”与“结论”的辨析 (1)假设
“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是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参考答案,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如“孟德尔分离现象解释验证”的测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FI(Dd)产生配子时,因等位基因分离,使得 FI产生含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且其数目相等。” (2)预期
“预期”,是在实验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实验正式实施之前,根据假说和原理,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判断,是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果或推论,即“假如假设成立,则应有何种结果”,如“孟德尔分离现象验证实验,假如假说成立则有测交的后代应出现Dd与dd为1:1的结果,即高茎与矮茎数量比应为1:1”。 (3)结果
结果应为实验实际出现的情况,如“孟德尔分离现象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为“得到的64株后
代中,30株高茎,34株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为1:1”。 (4)结论
结论的得出须依据实验结果,即若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则得出与先前的假说一致的结论或“假说成立”,若实验
8
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则得出的结论应为“假说不成立”。 由此可知,“假设”应对应“结论”,“预期”应对应“结果”,在实验讨论时应注意描述的科学性即“如果出现何种结果,则应有何种结论”,例如用检测呼吸装置的红色液滴检测酵母菌呼吸类
为有氧呼吸,则液滴向哪移动”。
二、 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对照性原则:“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
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按照对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4种:
?空白对照:即不作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例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加入斐林试剂,
以作对照。
?相互对照:即不设控制组,只在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对比。例如,在植物激素与向性的设计实验中,
5个实验组的相互比较。在实验中要找出一个最佳效果点,就要采取相互对照进行实验。 ?条件对照:即给对象施加某种实验处理,虽不是检验假设需要的,但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的对照。 ?自身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
9
进行。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前
后液泡的变化。
等量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三、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一)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
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例1. 某实验小鼠适宜生活在25?左右的环境中,为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10?)对
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的强弱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材料和用品,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 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室温度:25?左右
材料和用品:小鼠、冰袋、秒表等 方法和步骤:
步骤1:将小鼠放入广口瓶的笼子内,加
塞密闭。打开夹子(A
)、(B)、(C), 片刻后关闭夹子(B),用注射器抽取10毫升氧气备用。关闭夹
子(C),打开夹子(B),使水检压计液面左右平齐。 步骤2:
步骤3:
10
结果预测和结论:
?; ?; ? 。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应是
原因是 。
针对性练习:某医院病理室为了确诊一患者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切取了一小块肿瘤组织进行培
养。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药物X,请设计实验:探究新型药物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否有疗效,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器材:锥形瓶2个、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箱、培养液、新颖药物X 等 实验步骤:
?取两个消毒后的洁净锥形瓶,标号A、B;
?(一)分别在两个锥形瓶中加入; (二)在A中加 ,B中 ; (三) ; (四)
; ?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 可能的实验结果与相应的结论:
?; ?; ?。
(二)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
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例2、赤霉素能促进豌豆茎节间的伸长,生长素也可以促进茎的伸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验证:
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一)实验步骤:
11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两组;第二步:将两组豌豆茎切段分别放入两个标号为??的培养皿中(培养液成分见下图),在同样的条件
下培养 ;
第三步:每隔12小时,测量茎切段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曲线所示。
(1)以上实验不能准确说明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其原因是。(2)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请重新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A(实验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B(实验结果的预测: 。 C(实验结论: 。
针对性练习: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
“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
,进而促进细胞伸长。为了验证酸对细胞伸长有促进作用,现提供六种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如图)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青霉素小瓶等器材和试剂,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设计:
12
?实验材料的处理(来自: 小龙 文档 网:高中生物实验题):选择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用镊子取下并切取图中 的 段,放入 中浸洗2h,作为实验材料。 ?方法步骤:
A(; B(; C. 。 ?预期结果: 。
专题二(2)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