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壮族文化的多样性.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壮族文化的多样性.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2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壮族文化的多样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壮族文化的多样性
张乐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从壮族来源,独特的语言体系,歌圩文化,青铜文化,艺术文化,戏剧文化,建筑文化,纺织文化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壮族的多样性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壮族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2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7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部分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壮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它不仅能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满足本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探讨分析壮族的民族来源,了解壮族文化的多样性,壮族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传承和发展壮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壮族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古代越人好“断发文身”,而在壮族主要分布的岭南地区直至唐代仍是一片“文身地”;古代越人巢居干栏,直至今日有的山区的壮族人民仍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干栏建筑形式;古代越人尚铜鼓,迄今为止壮族地区已发掘和发现古代铜鼓数百面;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近代壮族民间仍残留这种巫术,等等[1]。在语言上,壮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并传承至今,考察历史古籍可以看到,壮语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它在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上与现代壮语有很多共同点。
此外,古代越人,壮语叫“布越”,在今天的广西隆安、田林、南丹、天鹅、东兰、来宾、环江、龙胜和云南邱北、富宁等地的壮族,仍自称“布越”“布雅
依”、“布衣”等[2],这也说明了古代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源流关系。
然而我国古代越人有很多支系,号称“百越”,人口众多,分布范围也很广。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可能同华夏族融合而成为华南的汉族,有部分也可能融合成其他兄弟民族。但是,分布于广东西部和广西境内的西瓯、骆越等支系,则同壮族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古代西瓯、骆越活动的地区正是后来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史书上也有关于古代西瓯和骆越在岭南地区居住生活的记载。
当然,任何民族的来源都是错综复杂的,各方面考察研究得出,壮族主要来源于土著的西瓯、骆越,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外来的民族与壮族通婚而融合成为今天的壮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难以一一细说,所以就列举出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一、以“话壮”为体系的语言文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简称壮语。壮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字有:古壮字和壮语拼音文字简称壮文。壮语是壮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和传播讯息的工具,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语法结构、基本词大体相同。中国学者将壮语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因为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秦汉以后,壮族及其先民就开始利用汉字及其偏旁、部首,仿照汉字构字方法创造出一种方块壮字,古代汉文献则称之为“土俗书”或“土文”,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