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编写说明
这套书是为课外(或业余)阅读而编写的。
通常,这一类型的书多是这样编的:首先对所推荐的书籍做一个内容简
介;其次介绍一下作者生平或时代背景;再次是阐析一番该书的思想内容、
或人物形象、或艺术特色等等;最后附录些书中的名言警句与精彩片段。
这样的指导是否最有效、是否真正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很可
斟酌的。
我们在做一种新的尝试。这尝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读书的恒久魅力在
于读书生活的本身。当一个特定的人与一本特定的书相遇时,两者间所构成
的那种交流与心灵经历,是最诱人的。我们所要展现的,不仅是书本身,而
且也是这样一种读书生活,并注重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每个书目的
导读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谈,而是强调感受独到的一己之得;不要求固定
套路的千篇一律,而强调个性独具的百花齐放。这种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摆
进去的写法,可能会给读者某些读书生活的感染,从而激发其读书的兴趣。
书目的选择,我们参考了“希望书库”、“百部爱国主义优秀图书”和
教育部历年向中小学推荐的图书馆必备书目等内容,又结合青少年的实际,
兼顾各领域知识的全面与平衡,认真地选定了这批书目。“儿童版”以古今
中外经典性的儿童读物为主;“少年版”以较典范的普及性读物或选本为主,
旨在开阔视野,构筑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基础;“青年版”以人类文化史上的
一些经典名著为主,可使读者对人类文化与历史获得一些较深入而系统的认
识。按照这样一个过程读书,我们想是比较实际和有益的。因此,这套书所
指定的书目也可以作为个人购书或学校图书馆藏书的一个重要参考。
书中“导读书目”与“提要书目”的区分,并不是重要性与否的区分,
许多列入“提要书目”的书,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其实并不亚于“导
读书目”所列的品种。进行这种区别,一是希望在有限的篇幅里纳入更多的
内容,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大的择书空间;另一方面也考虑了不同的书对不
同年龄读者的适应性或代表性。所列书目的版本,一则考虑到其较强的权威
性,二则顾及它对读者的适应性,此外也兼顾了所荐版本的相对流行性,以
使读者便于觅得。有些书版本很多,我们就不作具体推荐了。
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思维训练。即便是在“多媒
体”、“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阅读所必须诉诸的那种想象力与形象再造,
仍是别的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读书生活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古代文学
[综合导读]
哪怕从“诗经”算起,中国古代文学也足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三千年前
春季的那些寻常日子,朝廷的采诗官(称作“行人”)振着木铎出现在乡间,
他们把种种口头歌谣记录下来,带回朝廷去,作为下情上达的资料。年深月
久,便记载下了很多歌谣。那时的文艺生活,以舞乐为主,文学还没有独立
出来。治理国家的天子,把这些采集上来的歌辞更多地是作为体察民情的一
种情报,因为那里面有臣民的心声。后来的人总结这一切,得出一个结论,
叫做“诗言志”。——可见文学一开始是很实用的。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这传统影响很广,也是中国文人对文学本质的最
早认识。
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很重要。最早的文学是唱出来的,
它本是一种口语。所以在我们阅读古代文学时,不要把它神秘化,也不必把
它主观神圣化,而是应该秉持一种平常心。
那么,如何着手去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呢?这个问题可不容易回答。中国
古代文学,历时三千年,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任何人面临这样一个领域,都
会产生一种望洋兴叹般的踌躇。通常读书的入门方式,古人为我们提供过不
少建议,如有建议从读《汉书·艺文志》入手的。但现在看来, 《艺文志》
之类,或受时代,或受内容的影响,都不是合适的入门书。从这个思路去考
虑,弥补的办法大抵是从现有的种种“古代文学史”中,选择一两部来读。
对于高中程度的读者而言,通常作为大学教科书用的文学史多是些高头讲
章,偏于学究气,非但激不起入门者的兴趣,反倒可能将原有的兴趣给毁了。
我想,要选择的话,还是选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或林庚《中国文学
简史》这一类的为好。因为它们都是文人或诗人写的文学史,不像纯粹学者
写的那么刻板。此外,我也主张挑选些古代诗话来读(钟嵘《诗品》可以视
为诗话之祖)。诗话发展到后来,有不少品种渐渐形成了一种初步的史的视
野,将从古到今的代表性诗人(或诗作),一一评点下来。这些评点多半悟
性高妙,又不乏直观感性的色彩,是很好的文学欣赏读物。
但在我看来,以读“文学史”入门并不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一条途径。我
主张从读作品开始,等作品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借助文学史书的综合框
架,把读过的作品定位并贯通起来。这种由点到面的过程,也许更符合大众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