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O技术指导重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
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O)监测技术对重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方法40 O组和常规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h后乳酸<2mmol/L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O组与常规组比较复苏的液体量及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P<);肺水肿发生率低;减短呼吸机应用的时间;预后28d内死亡率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结论:O为重症休克患者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量化指标,指导液体复苏,使重症休克患者能够及早脱机,并且大大缩短病程时间。
关键词:O;重症休克;液体复苏
重症休克即为休克的中晚期,由严重的创伤、重症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微循环障碍甚至衰竭,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乳酸堆积,出现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死亡率较高。液体复苏是抢救重症休克的重要环节,补液过多或不足都会严重影响重症休克的治疗。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ut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O技术严密监测组织灌注和细胞代谢功能状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休克救治成功率,防治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有非常大意义[1]。O监测,指导临床重症休克液体治疗,探讨 0监测技术的液体管理对重症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40例由各种病因导致的重症休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6~88()岁。其中创伤性休克患者22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18例。40
例患者发病前均无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O O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0例重症休克患者进入ICU后都给予相同的监护与常规化验;还有都给予留置尿管、胃管、气管插管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处置;给予扩容抗休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根据EGDT进行积极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CVP达到8-12mmHg,尿量>/(kg·d),不能达到上述标准者加用多巴胺。,根据CVP、尿量、心率及血乳酸等情况指导补液量。O动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放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内血容量(ITBV)及指数(ITBVI)、心排出量(CO)、血管外肺水(EVLW)及指数(EVLWI)(SV)及指数(SVI)、O)及指数(CI)、直接动脉压(IBP)等的连续测定。
,6h后血乳酸值<2ram01/L的例数,48h血管活性药物用量,48h液体平衡情况,抗休克治疗中肺水肿发生情况,应用呼吸机时间以及28d病死率情况。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plusmn;标准差(X&plusmn;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比较采用&chi;2 检验。P<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