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卡勒德·胡赛尼
成长的懦弱
与心灵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医生,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
1980年,卡勒德·胡赛尼随父亲迁往美国。1993年取得行医执照,1999年开始创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
带你去了解神秘的国度—阿富汗
阿富汗的种族
阿富汗斯坦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普什图族,也是阿富汗传统的统治者,约占阿富汗斯坦总人口的38%。阿富汗的其他民族有塔吉克族35%、哈扎拉族15%和乌兹别克族8%。
教派区别
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
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教派。
塔利班时期阿富汗的女性地位
在阿富汗,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她们不能出外工作;她们全身罩在连帽的长袍中,不准露出身体的任何部分……
自塔利班5年前控制了阿富汗政权后,在阿富汗实行了非常严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统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禁忌:男人必须留胡须;小偷要被砍去手指;如果每天祈祷的次数不到5次,就会被关进监狱;取缔所有公共男女浴室;除少数涉外饭店外,其他任何地方的游泳池都被封闭;不得拍照或绘画;旅馆、饭店除宗教歌曲外,其他音乐一律不得播放;甚至放风筝、在公共场合大笑都有可能被关进监狱。而妇女则沦为这些禁忌的最大受害者:因为被重重纱布包裹的妇女只准露出两只眼睛看世界,不得接受大中小学教育、不得外出工作和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或受教育等等,也不能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男性见面。
阿富汗近代史与文中的政治关系
故事发生在1976年,苏联入侵前3,4年左右,二战前阿富汗一直是英国与俄国反复争夺的英国殖民地区,战后欧洲没落,世界进入美国苏联两强争霸的环境,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普什图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开战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打击当时亲美的巴基斯坦。 时任阿富汗国王的是查希尔。查希尔创办了阿富汗国家银行,注意发展经济。在达乌德任首相期间,阿富汗经济有长足发展。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国王查希尔被首相其堂弟达乌德推翻。
阿明政府请求美国拨给援助。因此勃列日涅夫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又受到了严重威胁,干脆直接直接统治更好。1979年9月底,决定对阿富汗出兵。
阿富汗的入侵持续9年多。长期的抗苏战争培养出了阿富汗全国大大小小几百个游击军阀势力,他们致力于与苏联侵略者作战的同时也在谋取自己的利益,本。拉登也是其中之一。苏联人走后各势力间的争夺就开始了。军阀混战利益争夺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批伊斯兰教学校的学生横空出世,代表最低主流普什图族人(等下说下他们民族成分)的利益在短短几年里横扫全国。他们就是塔利班。
虽然他们的政策比起军阀正规许多,然而诸如残暴酷刑,歧视女性,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现代化,仇视一切异教的方针使这个国家之后一直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 
直至2001年美国911后美国以打击藏匿的本。拉登为由推翻塔利班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