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诗画秉笔王退斋.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画秉笔王退斋.doc

上传人:lxydx666 2017/12/22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画秉笔王退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画秉笔王退斋
王退斋(1906―2003年)
名均、字治平、省庐,号退斋。1929年获教育学士学位。擅长诗词书画,有“退斋三绝”“万首诗翁”之称,著有《退斋诗钞》《退斋画集》《退斋诗选》,作品入《当代中华诗词选》《上海画报》等。曾任江南诗词学会上海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顾问,1984年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2014年故乡为他建立“王退斋纪念馆”。
“人类生存的意识除了觅食以维持生命以外,还有比较重大形而上的文明的要求。……人类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它富于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因为思想和情感的作用遂产生了种种的文明。……文明造就了有意义亦有志趣的人生。”
这段文字,是父亲20多岁时所作诗稿的自序。那清丽遒劲的手迹,已过了80多个春秋,如今在我眼前焕发着充沛的活力,好像要印证父亲实现了有意义亦有志趣的一生。“诗言志”,就以他的诗句引入一点回忆吧。
诗教传家:
“代有传人世所难”
“九一八”事变时,父亲王退斋正是一个大学生,全国学生的抗日***风起云涌,江苏高校学生联合会一致推举他起草“请愿书”请求政府抗日!一腔的热血,众人的托付,他连夜一气呵成万言请愿书,在凌晨的弥天大雾中,捧着未干的墨迹,辞别通宵达旦的游行队伍,登上列车要直抵南京政府,要参加义勇军上前线!(因蔡廷锴将军劝阻而未成,见《泰报》1932年12月)恩师唐文治先生和俞庆棠先生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珍爱大学生,勉励其发挥潜力为爱国尽职。1937年
“八一三”战事起,我的父亲正在南京任职,为警惕被***利用,他毅然弃职还乡,以办补****班、卖画为生,自选爱国作品为教材,与同邑诗人以诗词弘扬民族气节,支持进步学生,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俞庆棠先生(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举荐我的父亲到上海工作,寄希望于民众教育兴教救国。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灯红酒绿,而我的父亲甘愿打着手电筒忙碌在上海浦东乡间,他承担着“国民教育示范”的责任,深入各区县建立民众教学馆。1946年12月,父亲与同乡单毓华律师在上海静安寺成立同乡会,请梅兰芳先生出任名誉会长,为南下的江苏劳苦民众撑腰做事,我的母亲也到上海承担起部分责任。当时江苏的大批劳动人民流落上海从事底层劳务,过着艰辛的生活。有一位不识字的赤贫农民,他的小儿子非常聪明勤劳,我的父亲感到这个孩子应该好好培养,就介绍其父和长兄蹬三轮车,供这个孩子读书,我的母亲则经常关爱督促,他大学毕业后成为出色的外贸干部。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
1949年,中共上海地下党秘密发了一个通知:“战事就要烽火上海,共产党重视教育,希望能够保护好学校的一切资料以及生命财产。”我的父亲立即行动:发动群众捐献棉胎,集中八仙桌,将棉胎蓄足水,盖在木质档案柜子上防止燃烧;盖在大桌子上,将桌肚子当作栖息地以躲横飞的弹片;玻璃窗贴上纸条防震、拆下门板当备用担架等。一天晌午,教师马幼骅从屋内走出的时候,突然被流弹击中颈项而倒地,顿时鲜血如注,我的父亲当机立断:门板抬人!找解放军部队去,抢救生命!我的母亲闻声立即撕下一块门帘紧急包扎,我的父亲和母亲外加马幼骅的妻子另加一名校工,四人扛着担架,冒着烽烟,穿行在田野小路,在十多里地外找到了解放军医疗队,经及时抢救使马幼骅幸免于难。5月28日共产党接管教育局,父亲受到了表彰。
新中国经历战火洗礼后初建,急需经济地理教师,于是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