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2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丙型肝炎输血传播检测和预防
王宝光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在输血传播过程中的检测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检测。结果:46患者中18例抗HCV阳性,26无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丙型肝炎输血预防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41-01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一线状单正股RNA,全长9419 bp,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包括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结构基因分为C区、M区和E区,相应的编码产物分别是核心蛋白、基质和囊膜蛋白;非结构基因分别是NS1、NS2、NS3、NS4和NS5等基因,相应的编码产物为NS1、NS2、NS3、NS4和NS5蛋白[1]。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受血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岁。所有患者的住院科室包括肿瘤科、血液科、感染科和肝胆外科等。患者在进行输血前需了解期其输血史,并对其采静脉血进行输血相关检验和测定传染指标,包括检测抗—HCV和检测血清HCV-RNA检验。

:输血和血制品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经初步调查,输血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率高达
80%以上,已成为大多数输血后肝炎的原因。目前认为,反复输入多个献血员血液或血液制品者更易发生丙型肝炎,输血3次以上者感染HCV的危险性增高2~6倍。
:近年发现丙型肝炎也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反复注射、针刺、含HCV血液反复污染皮肤黏膜隐性伤口及性接触等其他密切接触方式而传播。
2 丙型肝炎的检测
-HCV
根据HCV基因结构用化学合成或基因工程法生产含不同HCV抗原成分的试剂,HCV ELISA试剂经历了第一、二、三代的发展。第一代ELISA法检测到的抗-HCV实为抗C100-3,慢性HCV感染者阳性率80%~100%,但这种抗-HCV属IgG,出现较晚,于发病后4~32周(平均15周)方能检出,有些患者发病1年后血清抗-HCV还不能检出,急性HCV感染者阳性率仅为15%~60%,故不利于早期诊断,阳性血清不能区分有无传染性,也不说明有无获得免疫力。第二代ELISA试剂增加了核心区和NS3区抗原,使HCV抗体检测率提高25%~30%,抗体检出可提早16~60天。第三代ELISA试剂,除加入表达的NS5抗原外,对其核心抗原和 NS3抗原也进行了改进,应用现代的各种蛋白质提纯手段,使各种抗原的纯度更高,抗原活性更强。HCV抗体的确认试剂第一、二代RIBA均为基因重组抗原,到第三代又做了改进,将抗原包被在硝酸纤维素带上,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抗-HCV,这种方法称为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
RIBA-3保留了NS3(c33c)表达抗原,而将c22-3、c100-3和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