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历史的先见 ——罗家伦文化随笔.pdf

格式:pdf   页数: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历史类】历史的先见 ——罗家伦文化随笔.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历史的先见 ——罗家伦文化随笔.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卷首语
在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北大学生的罗家伦先生是
主角之一。
“五四”那天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笔,
义正辞严,慷慨激昂。
“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也是由罗家伦首创的。他在当年月日出版的
《每周评论》上的“毅”这个笔名写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
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
在五四运动前一年,罗家伦与傅斯年等北大学生在《新青年》的影响
下,创办了影响仅次于《新青年》的《新潮》杂志,倡导新文化。
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推举,罗家伦出国留学,先入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后又转往欧洲的伦敦、柏林和巴黎三所大学的研究院,直到
年返国。
回国后,他参加北伐,担任过各种公职,但他志趣仍在教育和学术。
他曾担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他学贯
中西,广涉群籍,才思横溢。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之一,他一直积极鼓吹国
家现代化,指出:“中国的出路——现代化”, “自从机械征服了距离以来,
我国已托生在现代的国群里,那能不急起直追,加紧现代化?”但同时,他
又热爱中国文化,重视中国伦理道德。他说:“我们并不是盲目从西洋,我
们也不能迷信中国。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定各项中国
文化里的成就,中国社会上的现象的本身价值。”
本书所选文字包括两部分:一部份是学术文化随笔,另外是作者对一
些文化名人的回忆。
编者
年月
中国民族思想的特质
研究一个民族的思想特质,颇不容易。因为思想的特质,即使可以反
映某一民族思想的特殊部分,但不能以部分来概括全体。而每一时代的思想,
受该时代的影响所表现的趋势,各有其着重之点,且各时代有各时代之不同。
同时思想家的思想与一般社会的思想,颇有距离。思想家固然可以领导时代,
而时代亦可以影响思想家或其学派的学说。
即以此三点而论,要来研究某一个民族的思想特质,就感到不易着手。
一个民族在某种自然环境中,承受其文化之遗产,所形成的某种状态之下,
再加上某几种对外思想接触后所发生的影响,从这里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该
民族思想趋向的大势。例如英国的政治思想,侧重经验,德国重玄学,法国
则讲逻辑。此种判断,虽不能表现一切,但可看出他们民族思想的大概。研
究中国的思想,也应当先讨论它自然的环境,文化的遗产和外来思想所予的
影响,然后找出它思想的特质。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
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
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
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
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
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
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
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
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
说到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在印度的佛教未进入中国以前,可以说很少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中国以前接触的均是文化较低落的民族,如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他们往往是受中国文化所沐浴,受我们的同化。印度的佛教在汉
末已进入中国,至唐代为止,所予中国文化的刺激最大。但佛教文化也是和
平的思想,而不见阴险残暴的成分。随后到了明末万历年间(三五○年前),
西洋思想也与中国接触了。当时西方正是伽利略、牛顿的时代,耶稣会的教
士们,带着新兴的科学思想来到中国。他们的目的,本为传教,但为了适合
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博得宫廷的欢心,他们一方面不反对中国崇拜祖先的****br/>俗,认为是慎终追远,一方面将天文、数学的理论,天文的仪器,乃至日用
的钟表等进贡到中国的朝廷。教士中竟有屈身作钟表匠的,希望得朝廷的信
任。那时最有名的教士如利马窦、南怀仁、汤若望等很为一班朝野所欢迎,
汤若望并且主持了中国的钦天监。只可惜传教士中,对于传教的手段,内部
发生矛盾,有的认为前面一派人士的作风是离经叛道,更不当涉足宫廷,因
此跑到教皇那面去告状。同时明末以后,清朝的大君之中,雍正是最反对西
洋教士的。他自己是个喇嘛教徒,即位以后,即将那些教士赶跑,这一段时
间,前后不到百年。一直要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方与西方科学思想再度接触。
不然的话,中国的科学化要早三百年。
现在我们再来看中国文化的遗产。上古已古不谈,因没有确靠的材料,
比方说尧典舜典都不是当时的作品,是假的。为了求材料的可靠起见,我们
最好从周秦诸子说起,按时代的递嬗,来看思想的变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