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唯识二十颂论谈一
释题目
唯识:唯有识,无外境。
唯:简择,简去真实外境,择取了别意识。也是选择义,用慧简择,选择。
二十颂,简别三十颂(世亲最后在人间的作品)。
实际是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结颂,讲造论情况和称赞如来,跟唯识没有直接关系。前二十颂是唯识的内容,所以称唯识二十颂论,或二十唯识颂论,简称唯识二十论,有颂有长行。
唯识二十论,又称:摧破邪山论。破斥他难。
唯识三十颂,又称:高建法幢论。构建体系。
唯识在佛教菩萨乘教义中的地位:第三时说法。
解深密经:第一时,讲四谛;第二时,讲般若;第三时,讲唯识(连带如来藏)。
天台五时判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南齐刘虬,分判顿渐二教,认为华严经为顿教,余经为渐教,渐教分五时:一、最初说提谓经,讲五戒十善人天乘教法。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讲四谛。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观空。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说法华经,讲究竟一乘。五、佛临灭度时,说涅槃经,讲佛性。净影痛破之(大乘义章)。
从根本上讲:唯识承许中观,中观不破唯识。
上上根:增上增上五善根。资粮位,加行位,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二、论的版本
作者:世亲。
我们采用的版本是:玄奘翻译成汉文的《唯识二十论》一卷。
梵文本:1925年,法国佛教学者西勒万·列维在尼泊尔发现了《二十唯识论》的梵文本。
古代中国有两次翻译:北魏般若流支居士(一说是菩提流支)的《唯识论》一卷;陈真谛法师的《大乘唯识论》一卷。
三参考资料
古代资料:
护法论师《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义净译。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
律天《唯识二十论释疏》(藏文,安慧唯识)。
近代资料(民国):
二十唯识论疏,王恩洋;
二十唯识论述要,雪松;
唯识二十论颂释,时三;
当代资料(49年后):
藏本调伏天《唯识二十论释疏》译注研究,廖本圣、释惠敏。
述说唯识二十颂,刚晓
唯识二十颂讲记,于凌波
唯识二十颂讲话,慧律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智敏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吕澂
唯识二十颂讲记,演培
唯识二十颂讲,素中
唯识二十论讲,见悲青增
成唯识宝生论略注,周叔迦
佛教基本知识(正果)
词典:佛学大辞典(丁福保),法相辞典(朱芾煌)
四,论作者
世亲菩萨。
无著,世亲,师子觉,三兄弟。
兜率净土。净土十疑,第七疑。
五,论译者
玄奘法师。
六,科判提纲
 
一、四事不成难:处所决定不成,时间决定不成,相续不决定,作用不成。
二、外人现量难:这是有部、经量部、大众部等的主张,他们认为诸法的有无,应以现量最为殊胜,如果没有外境,如何有现量的认识呢。
三、梦境不同难:这也是小乘外道的问难,梦中的境界,我人知其是唯心所变的幻境。
四、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如果唯有内识,无有外境,则在心识之外自然也没存他人与圣教。果然如此,则因亲近善友恶友而闻正邪之法,岂不是不能成立?
五、梦境业果不同难:唯识家以梦喻现境,但醒时造善恶业有苦乐果,梦中的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呢?
六、杀业不成难:杀羊之时,若无羊等外境,则不能杀生,或杀生之罪是否成立?
七、他心智难:他心智,即具有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若有他心智,则证明他心之存在,如此则唯识无境之义就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