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林语堂和鲁迅的现实意义.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林语堂和鲁迅的现实意义.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25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林语堂和鲁迅的现实意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林语堂和鲁迅的现实意义
文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710000)
[摘要] 林语堂和鲁迅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巨匠,对我国现代散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政治态度、社会国民性、幽默及文学领域的观点相同之处少,不同之处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冲突对立的情况出现。本文结合了两人的政治立场谈论他们的融合与对立,论述他们的文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而谈论了他们对中国现实的影响。
[关键词] 林语堂鲁迅现实意义
一、鲁迅与林语堂的融合与对立
1、相濡以沫,同气相求的《语丝》时期。
林语堂与鲁迅曾在激情飞扬的“语丝时期”相知相遇。这个时候他们的政治立场是相同的,他们把矛头直指北洋军阀。二人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小品(杂文)创作都提倡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艺术风格。在思想内容上,他们反帝反封建,呼吁民主自由,抨击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斥责名流、“文妖”,声援爱国学生,蔑视公论,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林语堂曾把鲁迅当精神导师,鲁迅也曾两次致信林语堂,大为赞誉并将林语堂引为革命同志。
2、林语堂与鲁迅的对立时期。
鲁迅与林语堂都不是政治人物,但作为文学大家的他们在文章中能鲜明地体现出政治话语体系惯性思维的不同。因此鲁迅与林语堂的对立就很难让众人从个人语境来理解成为个人恩怨,即使恩怨源自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林语堂与鲁迅的决裂也并非只是鲁迅扔烟头把林语堂的蚊帐烧掉了一角那么简单,而“南云楼风波”事件的发生也充其是两位大师之间的“隔阂”流于脸面的一个体现。那时有一位青年作家对北新书店的老板李小峰欠账不还而不满,鲁迅认为林语堂有意侮辱自己,当即拍桌与林语堂发生不快。此番不愉快的风波之后,鲁迅诸多文章中皆有对林语堂毫不留情的批评讥讽,而林语堂也不
再把鲁迅当作携手互助的同志。后来随着上海文坛的活跃,鲁迅以左翼作家联盟盟主的身份继续执笔著文鞭挞社会政治,批判传统文化。但此时林语堂已经厌倦所谓革命与政治,与他立下终身不参与政治的宗旨只有两年半之遥。林语堂追求个性自由,而左翼联盟是由中共领导成立控制的。他不能接受以一种被领导或者推广的方式来做文学。因此也极为排斥以鲁迅为首的左联。当他看到书店里面全是翻译苏俄的一些作品,他觉得那时苏俄已经把中国年轻人的心给俘虏了。于是林语堂也就萌发了这样的念头:共产主义是苏俄的共产主义。而他自己是比较倾向个人主义,不愿受某个政治团体的领导和影响。之后林语堂对时政的看法完全不同于鲁迅,发表的文章随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语丝时期同气相求、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至此开始渐行渐远。而这种疏离与其说是政治见解的分歧所致,不如说是缘于他们各自性情的巨大反差。鲁迅的愤怒精神与斗士风格不合林语堂的心,而林语堂的幽默与闲适更是入不了鲁迅的眼。
二、鲁迅与林语堂的文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国内战争此起彼伏,但鲁迅见到的是农村底层民众的羸弱病态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对于社会的感触是绝望的。通过弃医从文来拯救整个国民的精神状态,他的文章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他的文学必须是革命的文学,具备批判功能、战斗性、社会功利性,来瓦解千年以来难以破解、无处不在的世俗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制度。而林语堂不同,在上海创办《幽默》,以性灵闲适折射对世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