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配电线路继电保护基本知识
:
相间短路(三相相间短路、二相相间短路)
接地短路(单相接地短路、二相接地短路、三相接地短路)
其中,三相相间短路故障产生的危害最严重;单相接地短路最常见。
相间短路的最基本特征是:故障相流过短路电流,故障相之间的电压为零,保护安装处母线电压降低。
:
当电力系统某元件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能迅速有选择地把异常和故障元件从系统中断开,保证其他良好设备继续正常运行的装置统称为继电保护装置。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零序保护、高频保护等。
主保护:反映整个保护元件上的故障并能以最短的延时有选择地切除故障的保护称为主保护。
后备保护:主保护拒动时,用来切除故障的保护,称为后备保护。
辅助保护:为补充主保护或后备保护的不足而增设的简单保护。
3. 继电保护在配电线路中的作用:
运行中的配电线路,由于大风、冰雪、雷击、外力破坏、绝缘损坏,及外绝缘污闪等原因,引起线路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快速并有选择性的动作使故障线路断路器(开关)跳闸。若故障是非永久性的,当瞬时性故障消失后则开关重合成功,恢复线路的安全供电;若故障是永久性的,则开关重合不成功,快速切除故障线路,保证其他正常运行的线路供电。
: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
可靠性是指保护该动作时应动作,不该动作时不动作。35kV及以下电网继电保护一般采用远后备原则,即在临近故障点的断路器处装设的继电保护或该断路器本身拒动时,能由电源上一级断路器处的继电保护动作切除故障。
选择性是指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线路的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切除故障。
灵敏性是指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灵敏系数应根据不利正常(含正常检修)运行方式和不利的故障类型计算。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能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
:
利用故障线路的电流显著增大的特点所构成的保护装置称为电流保护装置。当线路故障电流达到保护整定值(起动电流)时,电流保护装置立即动作。达到时间整定值时,使线路断路器跳闸。电流保护一般分有: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和方向电流保护等。
无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电流按躲过被保护线路外部短路时流过保护装置的最大短路电流来整定,以保证有选择性动作的保护称为电流速断保护。其优点是装置简单、可靠、动作迅速,但只能保护本线路的一部分。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指带有一个较短动作时限的保护装置,不单可以保护本线路的全部长度,还可以延伸至下一级线路的速断保护相配合。能保护线路的全长,可用来作为被保护线路末端故障的主保护,且可作为瞬时电流速断保护的近后备。
过电流保护:是指其起动电流按照躲开最大负荷电流来整定的一种保护装置。它不仅能保护本线路的全长,也能保护下一级线路的全长。可作为本线路的后备保护。
三段式电流保护:为保证迅速而有选择的可靠切除故障线路,一般在灵敏度能满足要求的35KV及以下的送电线路上,常装设瞬时电流速断、限时电流速断和过电流保护相配合而构成的一整保护装置,作为相间短路保护。
:
能反应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地点之间距离(阻抗)的一种保护装置。具有良好的方向性,被广泛用在电压较高的环网线路上,目前广泛采用三段式距离保护,即称为距离Ⅰ、Ⅱ、Ⅲ段。
距离Ⅰ段:瞬时动作。保护本线路全长80%~85%
距离Ⅱ段:保护本线路全长及下一段线路Ⅰ段。
距离Ⅲ段:保护本线路全长及下一段线路全长,作为Ⅰ、Ⅱ段的后备保护。
:
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又称大接地电流系统)中,发生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将出现较大的零序电流。利用零序电流来构成接地短路的保护装置称为零序电流保护装置。常采用三段式。
零序Ⅰ段:瞬时零序电流速断,保护本线路全长70%~80%
零序Ⅱ段:带时限零序电流速断,保护本线路全长及下一段线路一部分。
零序Ⅲ段:零序过流保护,保护本线路全长及下一段线路的后备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