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子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在人类历史上,犹太民族曾在巴勒斯坦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
年前后,犹太人统一的民族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耶路撤冷为他们的上
帝——亚卫建造了气势恢弘的圣殿,把巴勒斯坦称作神明赋予他们的“应许
之地”。
然而,从公元前年开始,盛极一时的希伯来王国开始衰败,相继为
亚述、巴比伦、希腊和罗马等大帝国所侵占。公元年,罗马皇帝在残酷
地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后,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并将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
结束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的历史。
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有些与当地民族融为一体,但大多数却没有。在
中世纪黑暗的岁月里,欧洲各国统治者和教会不时在宗教、经济,社会和政
治领域里对犹太人实行歧视和迫害。歧视造成对立,对立使犹太人顽强地保
存着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期望有一天神明能解救他们,使他们重返故
土,获得自由。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在法律上得到“解放”,但资
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很快就显示出其虚伪性。年,在当时最“民
主”的法国发生了诬陷犹太青年军官德雷福斯为德国间谍的案件,在法国乃
至整个欧洲大陆迅速掀起了一场反犹主义的狂潮。
面对犹太人的商店和住宅被焚烧,面对大批犹太人遭到屠杀,那些过去
沉涸于自由、民主的犹太知识分子开始进行反思——奥地利犹太记者西奥
多·赫茨尔在年出版了《犹太国》一书,认为摆脱犹太人苦难的唯一办
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国》一书强烈地吸引着欧洲犹太人,犹太
复国主义成了许多犹太人的信仰。在年于瑞士巴塞尔召开的首届世界犹
太复国主义大会通过了《巴塞尔纲领》——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家园”。
犹太人一批又一批地返回巴勒斯坦。他们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辛,
排干沼泽,建起良田,要以回归自然的精神重新耕耘祖先曾经耕种过的土地。
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聚集在一起,建起了集体
劳动、人人平等的社会组织基布兹——希伯来文“聚合”之意。一位叫本一
耶胡达的人还创造奇迹,使几乎已经死亡的希伯来语成为今天以色列的正式
用语。反犹主义催生了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是对反犹主义符合逻辑
的反抗。
犹太复国主义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也注定要导致悲剧。从公元世纪
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已在巴勒斯坦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生活了
多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成功意味着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将失去自己
的家园,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统治这一地区的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
之”、挑动民族仇恨的政策,阿犹之间的民族矛盾最终兵戎相见,达到了难
以愈合的地步。年,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在战火中诞生,原本应当成立的
阿拉伯国却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引发了几十年阿以对峙和战争的局面。
本书要讲的西蒙·佩雷斯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以色列政治
家⋯⋯
佩雷斯传
第一章来自基布兹的青年
年月日,西蒙·佩雷斯出生在波兰小镇维什涅瓦(今属白俄
罗斯)。像年代东欧各地的犹太小镇一样,维什涅瓦的户居民虽然不
富裕,但镇里却充满“犹太文化”的色彩。
说起“犹太文化”,人们不免要想到那些身着黑色传统服装,过安息日
时不生火做饭、不点蜡烛和不乘车外出的正统教徒。佩雷斯的父母可与正统
教徒无缘,除了只吃被称作“卡什”的犹太食品和节日期间到犹太会堂聚会
外,在他们的身上几乎没有犹太教的气息。至于小镇上的“犹太文化”,则
更多的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佩雷斯一家早在希特勒于德国掌权前就决定移
居巴勒斯坦,只不过他的父亲在年早走一步,而他、母亲和弟弟戈松两
年后才前去团圆。
在巴勒斯坦贝尔福小学读书时,佩雷斯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一个好学
生。他好像对许多门功课都心不在焉,成绩自然也无可夸耀的地方。在这种
情况下,父亲放弃了送他上中学、上大学、当博士的企望,送他进了一所商
业学校,觉得学点儿有用的本事就可以满足了。
佩雷斯在商业学校的学习情况不难想象,但在这一期间他加入了工人总
工会所属的劳动青年运动组织,从而成为他人生道路一个转折点。
按照希伯来语的发音,劳动青年运动被称为“哈诺尔豪伍德”,当时的
主要任务是训练成员适应基布兹的生活。
基布兹,即集体公社, 年代一位中国学者在访问以色列后把它称为“神
秘国度的人间奇迹”。他描述说,到了基布兹,“就像到了家。金钱在这里
失去效用。所有的财产和生产资料,为全体社员所公有。大家在一起劳动,
衣、食、住、行、学习、娱乐,都由公社免费提供”。不过, 年代的基布
兹成员还仍是荒芜贫瘠土地的开拓者。他们住帐篷、吃粗粮,白天在荒山上
劳作,“晚上累得连手指都动不了”。不经过训练,从温馨家庭步入社会的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