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破伤风患者的护理
杨凤芹(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36-02
【关键词】破伤风患者护理
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通常为6~12d,也可短于24h,亦有受伤后数月或数年因清除病灶或异物而发病。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d发生,故常称“七日风”。
:前驱症状一般持续12~24h。患者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汗、烦躁不安、打呵欠、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并感到舌和颈部发硬及反射亢进等。
:出现前驱症状后,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表现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出现“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患者出现面唇青紫,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发作时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强烈的肌痉挛,可致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时可引起尿潴留。持续的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可使肌断裂,可造成呼吸骤停。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少数患者仅有局部肌持续性强直,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以后逐渐消退。新生儿破伤风,常表现为不能啼哭和吸吮乳汁,活动少、呼吸弱甚至呼吸困难。恢复期间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行动错乱等,
但多能自行恢复。
:将患者置于隔离病房,室内遮光、安静,室温15~20℃,湿度约60%。病室内急救药品和物品准备齐全,处于应急状态。
:医护人员要做到走路轻,语声低,操作稳,避免声、光、寒冷及精神刺激;使用器具无噪声;护理治疗安排集中有序,尽量在痉挛发作控制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减少探视,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身体有伤口时不要进入病室内工作;患者的用品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伤口更换敷料后应立即焚烧。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材料物品。
:在每次发作后检查静脉通路,防止因抽搐使静脉通路堵塞、脱落而影响治疗。
:轻症患者,应争取在痉挛发作间歇期,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应少量多次,以免引起呛咳、误吸。不能进食的重症患者,可通过胃管进行鼻饲,但时间不宜过长。也可根据机体需要由静脉补充或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在痉挛发作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协助患者翻身、叩背,以利排痰,必要时吸痰,防止痰液堵塞;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咳出或吸出。气管切开患者应给予气道湿化。患者进食时注意避免呛咳、误吸而引起窒息。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患者痉挛、抽搐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