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楔子开新篇演义话兴衰按实理稗官求史鉴
翰海波涛汹涌,英人崛起西洋,
艰难创业出名王,多少贤臣良将。
曾号日不落国,转瞬天畔斜阳,
一篇演义话沧桑,权作渔歌樵唱。
——调寄《西江月》
话说人类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倏忽已然余载。
那文明大舞台上,可说是好戏连台,重头名角依次亮相,小丑龙套穿插
其间,数百个民族和国家,今日你鼎盛富强,明日他发达兴旺,却没有哪个
能长久占踞舞台中央。真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似,走马灯
般看兴亡。正合了古诗所云:“各领风骚数百年。”
单说那各国当中,有个英吉利,原本不过僻远海岛上一蕞尔小国,天灾
屡降,人祸频仍,上古乃至中世纪早期确曾遭受不少战乱苦楚。谁想世纪
以后,有几位英雄横空出世,或为明君贤相,或为能臣良将,一个个雄才伟
略,矢志开济,第次大展宏图,眼看着使得英国一年年强大崛起。其后又几
经革故鼎新,奋发图强,至~ 世纪,那英国竟成了文明大舞台上红透半
天的大牌名角!文化科技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开明。民富国强,
更兼船坚炮利,向外扩张自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直使殖民地遍布五洲四
海,势力圈扩及海角天涯,因而得名“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英人自己也好
不得意,将此语谱成歌曲四处传唱。却不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本
世纪以降,那大英竟渐渐走了下坡,国势日益衰颓,露出破败模样。两次大
战更是耗伤元气,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到得如今,莫说挂头牌唱压轴,怕
是连个二等角色也挨不上,再抖不起当年的威风。
昔日子临川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诚哉是言。千古是非兴亡,
众多豪杰英雄,如今俱已化作历史长河之水,滔滔东去,难觅其踪。然则兴
何以兴?亡何以亡?孰为是?孰为非?英雄有几多?奸佞又谁人?如此种
种,后来者不免要问个究竟。是故在下不揣梼昧,于那滚滚长河之中撷取浪
花几朵,缀成一部有关英史之演义,奉献众位看官。众位若能在嗟呀慨叹之
余,生出些许联想,得到点滴教训,鉴古而知今,贤贤贱不肖,在下便是不
枉了心血笔墨。
正是:
千载兴隆归逝水,
空留落日傍西山。
欲知端的如何,且看正文分解。
总序新历史演义的风采
《世界列国史演义》即将问世了。
演义体,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于文学艺术作品,这自然不难被
接受,但要用于表现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著作,一般人接受
起来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早在古代就有人力图使演
义体作品朝向文艺小说方向发展,而今天也还有人在否定演义体著作的科学
价值。
本丛书,还有前几年陆续出版的几套丛书,如《世界史通俗演义》、《浩
劫与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演义》和《世界末代皇帝演义》等,虽然都具
有演义体的形式,但就其内容而言,却都是对世界通史和专门史的探讨与研
究成果的体现。它们与古代的演义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说,不同于
演义小说如《三》等,因为后者大多采用
虚构、杜撰、夸张的表现手法,作品所选取的视角、规模和风格,是由作家
的形象化思维和想象决定的。同时,它们也有别于历史演义的《东周列国志》
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后者虽然大体上取材于史书,但由于受到正史
纪传体断代史法的影响,较少写到活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人
物和人民大众,大多篇幅用于描写帝王将相等内部篡窃乱夺、王朝递变乃至
宫闱秘闻。从形式上说,上述新作品是对旧演义体的革新。形成于明清之际
的演义体,源于唐宋时期的“说书”,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以历史为创作题
材的演义作品,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以通俗取胜,流传甚广,传播历史
知识的作用超过了堪称高文典册的二十四史。但同时还应看到,这种演义体
写史方法已不能适合现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读者的欣赏水平。古代演义的
“套路”甚多,如对昏君、清官、武打、暴动、起义等的描写,几乎同出一
辙,缺乏时代及个性特征。由于遵循“慈祥领袖”的框架,像刘备、宋江这
样本应颇有个性的正面人物就没有写好。古时演义还有片面追求现场热闹和
表面动作性的倾向。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就不能启迪人们
从更高层次思考问题。由于脱胎于说书话本,旧体演义生造噱头的现象普遍
存在,大量的“噱头”重复雷同,并时常有庸俗现象。其他还有用语八股、
生癖之弊等。历史的发展是没有套路的,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们有谁还愿
读“套路”充斥的作品呢?新历史演义在采用演义体时,大胆克服其种种不
足,并借鉴西方小说之长,深刻、细致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革
新尝试也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