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肠易激综合征
辽东学院校医院辽宁丹东 118003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症;病因;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一般来说,中青年是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一、肠易激综合症常见病因病因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尙不十分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胃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里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IB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肠运动功能异常。腹泻型IBS患者白天的移行性运动复合波出现次数增多,周期缩短;在Ⅱ期和进餐后有较多的空肠收缩;结肠显示大量的快速收缩和推进性收缩;近段结肠快速通过且与大便的重量呈正相关;胆碱能刺激后降-乙状结肠多项动力指标增加。相反,便秘型IBS患者近段结肠通过时间延长,排空明显减慢;高幅推进性收缩减少;降、乙状结肠在基础状态下的收缩频率和收缩时间减少,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性降低,
与此同时近端结肠收缩时间的百分比却显著增加,表现为不协调性。肛管内压力升高,肛门括约肌对直肠扩张的反应性松弛迟钝。排便时外括约肌异常收缩,与IBS患者排便困难有关。
:IBS患者的腹痛阈值较正常人低,因此对标准的结肠扩张产生过度的感觉。精神压力、焦虑加重患者结肠扩张时的疼痛感觉。相反,松弛状态下对肠扩张知觉减低。超常的直肠肛门感觉引起排便不尽感,甚至排便前的腹痛感。而直肠肛门的过度感觉又与直肠过度的反射运动相伴随。即排便不尽感刺激引起运动应答增强,从而导致排便频度增加,但不伴排便重量增加。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
: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
: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有部分发生肠功能紊乱,有10%可发展为感染后IBS。
: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食物中的纤维发酵可能是过多气体产生的原因,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也是产生症状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发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是IBS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以下腹和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多样。
(2)腹泻①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