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容提要本书依据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以简洁的笔触,对上起距今300万年前后,下迄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叙述,涉及的地区主要是欧洲、西亚、南亚、非洲和中国,对日常用品的制作与应用习俗、早期性生活和婚姻习俗、饮食与穿戴习俗、居住和交通与游娱习俗以及丧葬习俗等进行了专题阐述。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明快捷认识东西方远古人类生活习俗文化发展概况的机会,并勾画出一幅幅蕴含原始野性与浪漫的生活习俗图像,给读者以知识的启迪和求知欲的满足,引导读者浏览远古人类生活习俗的奇观异景,使读者能真正领略到远古东西方人类生活习俗的真谛和魅力。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一、概述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可用生产和生活两大部分来概括。生产和生活都属于人类借以维系生命的生存方式和手段,但生产是一种创造物质、改造物质、为生活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的生存方式和手段,而生活则是一种享受物质、利用物质或消费物质的生存方式与手段。除生产、军事活动而外的人类其它所有活动都大致可用生活一词来概括。生产是生活的基础和保障,生活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生产为了生活,生活必须生产,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生活与人类的生理、心理、自然环境、时空变化、种族差异等等主客观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氏族、民族和阶层、不同的秉性和心态,都会产生出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互异的生活习俗;而各种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仿的人群,除持有共同的生活需求共性外,也会发生相异的个性倾向,从而产生出各种相应的、貌似神合而又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其包括的时空范围有二:一是空间范围,所谓世界,指的是在地球这一星体中生活的人类世界;二是时间范围,古代前期的年代上约始于已知的距今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历史的诞生,下约止于公元前八九世纪的早期铁器时代前后。生活习俗史,指的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已形成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种族性的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具有自然或人文习惯性、趋向同一性的意识、行为方式与方法的历史。人类诞生,开天辟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全部生活内容可谓纷纷纭纭,熙熙攘攘、繁繁复复,或平平庸庸,或神奇怪诞。社会生活是人类独有的、生活源于人类,人类创造生活、改变生活、代表生活和体现、反映生活。习俗是生活的必然产物,其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反过来又制约、影响生活。生活与习俗形影相依,一部人类社会的生活史,事实上也是一部人类社会的生活习俗史。生活是生产能力即社会生产力或社会经济水平的指示器或标尺,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受社会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和支配,生活习俗是社会生活温床中的滋生品,故生活习俗内容的繁简、优劣、高低以及发生、发展也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和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域、种族的人类生活习俗,往往在主体内容的构成上存在许多不谋而合的、惊人的近似性或类同性,这种由社会经济阶段水平而产生的生活习俗内容的近似性或类同性,便是生活习俗的同一性;这种生活习俗的同一性是相对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生活习俗内容的主流而言的,在这种同一性中,事实上又存在着在习俗内容表现形式中的不同个性,这种不同个性,便构成了生活习俗的特殊性,习俗的特殊性的形成,一般而言,是与地理环境、种族背景直接相关的。习俗的同一性构成了习俗的阶段性、时代性;习俗的特殊性,则体现习俗的地域性、种族性和差异性。中国古谚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是就习俗的特殊性而言的。综观世界古代前期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生活习俗的同一性和特殊性就好比一棵棵品类不同的果树,以其相类的干枝展现同一性,以其不同的叶形、花蕾和果实来显示特殊性。具体而言,不管是欧洲、西亚、非洲,抑或是美洲、南亚、北亚、中国,其生活习俗的发展内容,均毫不例外地体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始至早期铁器时代止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并大体相似的时代特点。即从整个古代世界范围而言,不同地域或种族的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均流行制作使用粗糙的、大型的打制石器用品,居住天然洞穴和搭筑岩棚或简易窝棚,围猎吃用野生动物,采吃植物根、果,茹毛饮血,赤身裸体或披叶(树叶)覆皮(兽皮)等等生活习俗;中石器时代流行制作使用细石器用品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制作使用磨光石器用品、陶质容器,建筑居住地穴式、半地穴式或地面泥墙草顶房屋,吃用种植谷物、野生植物根与果、野生动物和水产品,穿着麻布类衣服,开始制作利用红铜制品和舟船交通工具等等习俗;青铜器、铁器时代则流行使用制作包括青铜、铁、金、银等在内的金属日用制品,建筑居住砖瓦房子,形成城市聚落,建造王宫、城墙,营造王陵,穿着麻、丝衣服,吃用野生和家畜动物、农副产品,制作和使用舟船、马车、牛车、驴车等交通工具等等习俗。这些便是世界古代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