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让学生拥有一颗“思考之心”.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让学生拥有一颗“思考之心”.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2/2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让学生拥有一颗“思考之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让学生拥有一颗“思考之心”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四中学 26431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一种极可怕的潜在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坐在课桌后无所事事,就像待哺的鸟儿,等待着教师的“喂食”。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思考是一件“痛苦”、不讨好的事情,他们只须将知识从教师那儿生吞活剥到自己的头脑里,具有熟练的“技能”,一样能被高中或大学选中。更可怕的是,教师似乎也默认并习惯了学生的这种不思考的学习方式。失落了思考的学习,越来越变成一种苦役。
每个学生到学校来,不仅仅要获得知识的行囊,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思考之心”,生成智慧。在急功近利的道路上,师生们偏偏遗忘了这个最初的使命。叔本华说,思考比读书重要。相对于教师的大权独揽,学生的自我思考更具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意呵护并生成一颗“思考之心”,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呢?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与大家共飨:
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思考是一件多么美好、诱人且富有趣味的事。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只有学生的“味蕾”亲自品尝到思考的“甜味”,他们才有可能真正被思考所吸引。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章,我特别讲到了“毕达哥拉斯树”。面对魔方一样变幻的大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屏息好一会儿后,有学生惊叹:啊,太美了!太奇妙了!这声来自心灵深处的由衷赞美,赢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应和。我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可以分享一下吗?最先发出惊叹的那个女孩冲到讲台指着屏幕上的图形,兴奋地说:看,以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为斜边,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分别以直角边为边衍生出小的正方形,那感觉就像亲眼目睹一棵大树慢镜头地开枝、散叶、生花;而这散做满天星星一样的小正方形面积之和,叶落归根竟又回到最初的那个大正方形的面积——这变化太有趣、太神奇了!她连说带画,感染得身边每个人都很high——这是知识遭遇思考而生成的
快乐!
其次,要智慧地让思考胚胎“软着陆”。
“留白”。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留白”为钥,打开学生思考的“宝库”。如提问,我尽量少设问题,但设精、设巧,能曲问不直问;有一定的张力和内涵,又不损伤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学生多思、善思。
例如,学生学完“线段特性”,我从不提问“什么是线段特性”这样的简单问题,而是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来代替: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如图(略),一条是直的(线段,20km),一条要经过一个村庄(折线,和18km),一条要绕个弯(曲线,25km),三条路他都做了测量并在图中标明,你认为他的测量正确吗?为什么?再如讲解,我力避讲清、讲透、讲满,只在思维的转折处、关键点予以点拨,留下一个似透实未全透、求通却未全通的“知识空白”,挑起学生的思考欲,进而主动求解。
。“问”是一切探究和思考的开始。现在的教育大多是单向传播,学生不愿问、不想问、不会问的现象很严重,因此我力倡学生要善于生成自己的问题。每日出校前要习惯问问自己:今天,我提问了吗?提问了哪些问题?努力让学生明白:提问,并不存在着孰优孰劣,重要的是养成思考的习惯。一开始,学生的提问往往很肤浅,多是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方法,很少涉及知识的原始意义和实质。对此,教师要平心静气、有耐心,要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慢慢地,学生的提问就会由表及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