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搜神记.pdf

格式:pdf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历史类】搜神记.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搜神记.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搜神记新序
搜神记,人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小说界里一部名著。不过,人家误认他
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其实,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
的神话。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
而外,就要说到他了。他中间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
例如“蚕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盘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颛顼氏二子
的故事,”卷十六如“细腰的故事:”卷十八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
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我们只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
出。总之: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时候的干宝。不过,现在流传的二十卷本搜神
记,并非干宝的原书,有后人增改的地方。这是民间传说常有的事。他的原
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
通例。如四库目录提要说:“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续汉书五行志。”对于他
很不满意。其实,当他民间传说看,抄不抄就不成问题。他全书中间,有几
个故事,大同小异的,他也兼收并载。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间故事的本色。
如“丹阳道士谢非的故事,”卷十九和“魏郡张奋的故事,”卷十八和“安
阳书生的故事,”卷十八三个是从一个演绎出来的。“古巢老姥的故事,”卷
二十和“由拳老妪的故事,”卷十三两个也就是一样。“晋时吴兴人父子
的故事,”卷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卷十八两个妖怪:一冒充人
父,一个冒充人夫,也是一样的结构。这几个故事,很可以做我们研究的数
据,不但供我们的赏鉴。
当然,全部搜神记中,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民间传说,而大部份却是好
的。不幸为旧文学家当作谈神说怪的小说而屏弃,又不幸为新文学家当作文
人编造的神怪小说而不屑一读。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记以后,再有一部后搜神记,十卷,旧题为陶渊明撰。这当然
是后人假托的。就说不假,也没有前搜神记好,所以我们没有注意的必要。
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可以说是真的。不过,今二十卷本搜神记,
已非干宝的原文,这话也不错。但是我们现在当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看,只知
赏鉴作品,不必问作者;那么,作者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这本搜神记,是根据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而加标点的。除了加标点而
外,绝没有删削,便是卷数,也照旧分为二十卷,以存他本来的面目。
搜神记原序
晋散骑常侍新蔡干宝令升撰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
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
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
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
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
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
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
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
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
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搜神记卷一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
天下号神农也。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
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
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
能随风雨上下。
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
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
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
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
岁。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
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
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食桃葩。为孔甲龙师。孔甲不能修其
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
死。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
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
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