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doc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7/12/29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改良和利用?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形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局部蒸发,凸起处水分散失的快,周边的水向凸起处靠拢,
盐分随水聚集到凸起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影响(人为):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次生盐碱化是指本来该地没盐碱化,但因为不合理灌溉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上升,因该地蒸发量大,水被蒸发后矿物质便留在土壤中,导致盐碱化。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
起盐碱地,人们总会想起那白茫茫的没有一点生机的不毛之地,总会想起“刮风漫天雪,雨天人烟绝”的情景,也总会想起农民渴望而又无奈的眼神。而在雁门关以北约100公里之处的怀仁县,昔日茫茫的盐碱地已长满各类农作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亩产千斤的丰产田。这是怀仁县盐碱地改良课题组在多次试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下面就盐碱地的成因、改良的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盐碱地形成的原因
1、植物聚盐当地植被多为深根耐旱的盐性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盐分,聚积于植被体组当中,生育代谢过程中的泌盐或矿化灰化后,残体中的盐分遗留在植株周围的土壤中,从而形成小块盐斑。
2、土壤质地土壤形成的风积或洪积过程中,低凹处常因洪水漫淤而带有粘土层,该层呈片状结构,厚5厘米左右,该土层质地严密,水分下渗困难,致使盐分被积累在粘土层上,加上随后强烈的蒸发,盐分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