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细胞有丝分裂
各时期特点: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
后期点裂数增匀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翻倍,均匀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重新开始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
2..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减半。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动物配子形成:
精子和卵细胞形态区别:精子个体较小,有较长的尾部,精子只有细胞核,没有其他的细胞质。卵细胞个体较大,含有多种细胞器。
精卵形成过程的差异:卵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发生不均等分裂,精子形成的分裂均为均等分裂;每个卵原细胞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每个精原细胞分裂能形成四个精细胞。
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
的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其他的叫非同源染色体。
配子结合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
识图:先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且联会的:减数第一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的:处于有丝分裂时期
再通过染色体形态判断前、中、后、末具体时期:
染色体散乱分布:前期
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或两侧:中期
染色体拉向两极:后期
配子结合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交叉互换: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互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断。交叉互换是基因重组,结果是增加配子多样性。
:
受精作用的概念和特点: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
实验操作者:格里菲斯
实验原料:肺炎双球菌、小鼠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操作者:艾弗里
实验原料:肺炎双球菌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操作者: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原料: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过程:
实验原理: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具体见P43-46)
: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8. DNA分子复制
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生物在拟核
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过程:解旋,合成子链并延伸,盘旋成双螺旋
条件:模版(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结果:通过复制,可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方式:半保留复制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版,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9.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概念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以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或有丝分裂间期
在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除分裂期)
在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