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文档名称:

第十章中暑、淹溺、.pptx

格式:pptx   大小:257KB   页数:7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章中暑、淹溺、.pptx

上传人:yixingmaoh 2018/1/3 文件大小:2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章中暑、淹溺、.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章中暑、淹溺、与触电
三种均为常见的物理性损伤,其发病的共同特点是致病因子均为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因子,均属于环境性急诊。
第一节中暑
定义:指高温或烈日暴晒等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急性致疾患。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
孕妇及肥胖者产热增加。
高温环境中进行强体力劳动者,由于劳动或活动强度大、时间长,机体产热增加,容易发生热蓄积,如果没有足够的防暑措施,就容易发生中暑。
:如环境湿度较高、穿透气不良的衣服及汗腺功能障碍。
:热负荷增加时,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各种反射调节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机体这种调节能力下降时,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机体容易发生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
(二)中暑机制
当外界环境温度增高时,机体大量出汗,引起失水、失盐。若机体以失盐为主或单纯补水,导致血钠降低。
易发生热痉挛;大量液体丧失会导致失水、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若同时发生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则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当外界环境增高,机体散热绝对或相对不足,汗腺疲劳,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致体温急剧增高,产生严重的生理和生化异常而发生热射病。
二、病情评估
资料收集
:重点询问病人有无引起机体产热增加、的原因存在,如有无在高热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未补充水分等病因存在,为此中暑的主要诊断依据。
(2)轻度中暑:除具有先兆中暑症状外,
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心悸
体温在38℃以上
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皮肤湿冷、多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3)重度中暑:除具有轻度中暑症状外,伴有高热、痉挛、晕厥和昏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数分钟后缓解,。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最常见于排肠肌,也可发生于肠道平滑肌。无明显体温升高。症状的出现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