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4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朱可夫元帅.pdf

格式:pdf   页数:17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文学历史类】朱可夫元帅.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朱可夫元帅.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译者的话
德日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把二十多亿人口卷入战争,
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苏
联人民和苏联红军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严峻考验,在粉
碎德国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起了主要作用。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 年参
加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中屡立战功,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
为苏联元帅。伟大卫国战争期问,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
年月起直到战争结束,担任副最高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
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几个最大的、最重要的方百军的司令员。他在计划、
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
列决定性战役中起过重要作用,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
领之一。
战后,朱可夫担任首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军占领区最高行政长
官。年春,朱可夫回国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后调到敖德萨
军区、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
年春以后,朱可夫又接连担任要职。年月出任国防部长,
年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年月,朱可夫被赫鲁晓夫
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年月被迫退休。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朱可夫得以恢复名誉, 年月病逝。
本书作者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博士曾任美军驻东德与苏军联络的
联络官。他广泛引用苏联和西方的资料,介绍了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直到退
休的经历,着重叙述了朱可夫参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历次重大战役的计划、
准备和实施的情况。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作者对某些事件的描述、对
美苏关系等有他自己的看法,望读者阅读时注意分析。
本书是根据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一书翻译
的。为节省篇幅起见,译者对与朱可夫生平关系不大的部分作了一些删节。
原书将引语出处集中附在最后,为阅读方便,翻译时仅择其要者注在当页,
其中凡注明中文版页数者,均系按原注查出。
年月
第一章早期的经历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于公元年月日出生在
莫斯科西南卡卢加省的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他父亲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维奇
是个穷鞋匠,母亲乌斯金妮娅·阿尔捷米耶芙娜在一家农场干活。朱可夫在
他的回忆录中回顾了自己的身世:
我家住的房子座落在村子中央,房子很破旧,一个屋角已经陷迸地百
很深。墙壁和屋顶长满青苔和杂草。全家只有一间屋子。屋子有两个窗户。
连我的父母也不知道这所房子是什么人在什么年间盖的。听一些老人说。原
来这儿住着一个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妇。她无儿无女,为了摆脱生活的
孤寂,从孤儿院领来一个两岁的男孩——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生身父母到底
是谁,没有人说得出来。我父亲自己后来也不想去打听自己的身世。只听说,
他是在三个月的时候被妈妈丢在孤儿院门口,身上还夹着一张纸条,上百写
着:“我儿子名叫康斯坦丁”。没有人知道这位可怜的妇女为什么要把孩子丢
给孤儿院,恐怕她走上这条路,也不会是因为不爱自己的儿子。很可能是为
生活所迫。
父亲刚满八岁的时候,他的养母就去世了。他便到乌戈德厂村跟一个
皮匠学手艺。
后来,他同我们讲起过,在他学徒期问,主要是于家务活,替老板抱
孩子、喂牛等等,就这样”学了”三年,以后,又到别的地方去找活干。他
步行到莫斯科,终于在那里的维伊斯制鞋厂找到了工作。维伊斯还开着一家
时髦的鞋店。
我知道的不详细,只听父亲讲过, 年事变后,他和许多工人一道,
由于参加示威游行被工厂开除了,并被逐出莫斯科。从那时起,直到
年去世,他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就在斯特列尔科夫卡村干皮匠活和农活。
我母亲出生在邻村黑泥庄一个很穷的人家。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母
亲三十五岁,父亲已经五十岁了。他俩都是第二次结婚,都是在自己第一次
结婚后不久就丧偶的。母亲身体很强壮。她能不费劲地扛起五普特重一袋粮
食走好远一段路。据说,她身强力壮,是因为她父亲——我的外祖父阿尔捷
姆的体力好。我外祖父能钻到马肚子下面用头把马顶起来,还能攥住马尾巴。
把马拉个屁股蹲儿。
由于家里太穷,朱可夫的母亲不得不另外找些活干。每年春夏和早秋
季节,她在地里拼命干活。晚秋,她就到县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替人把食
品杂货运送到乌戈德厂村的商人那里。运一趟能挣一个卢布到一个卢布零二
十戈比。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愤愤不平地写道:
这是多么微薄的工资啊!扣除马料钱、店钱、饭钱、修鞋钱等等,已
经剩不下几个钱了。我想,乞丐讨到的说不定比这还要多些。但是,有什么
办法呢?那个时侯,贫农们就是这样的命啊!所以,妈妈毫无怨言地千。为
了不挨饿,我们村的很多妇女都是这样子干的。她们把幼小的孩子丢下给年